深耕闲置宅基地,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时间:2024-08-16 阅读:
宅基地,作为农村“三块地”(即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核心组成,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石,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城乡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人口流动加剧,农村宅基地领域遗留问题日益凸显,大量宅基地陷入闲置状态,农户持有却不愿退出,导致土地资源错配、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偏离了宅基地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的路径,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一、背景与动因:宅基地制度的时代变迁与挑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宅基地的功能也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逐步演变为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及财产权收益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宅基地利用模式仍停留在粗放阶段,大量宅基地因人口外流、规划缺失等原因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因此,盘活闲置宅基地,促进其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调研:深入陶家村,探寻宅基地盘活之道
为深入了解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的有效路径,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韵新篇”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踏上了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卧龙山街道陶家村的实践调研之旅。
在调研准备阶段,实践队员广泛搜集了关于乡村振兴、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线上线下会议深入讨论,形成了对宅基地制度改革及其现实挑战的初步认识。随后,实践队员携带充足的资料与满腔的热情,踏上了前往陶家村的征途。
初入陶家村,古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实践队员首先与村委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了党支部书记关于陶家村发展现状及宅基地利用情况的介绍。通过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陶家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撂荒、宅基地闲置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困境,村委会虽有心盘活闲置宅基地,但受限于规划缺失、村民观念落后等因素,进展缓慢。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对宅基地利用的真实看法和需求,实践队员分组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查。他们发现,许多村民对宅基地的概念模糊不清,将其视为个人财产甚至祖业,不愿轻易流转。同时,由于村庄规划滞后、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宅基地流转面临诸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耐心向村民讲解宅基地闲置的危害及流转的好处,并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破解宅基地盘活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实践队员认为陶家村宅基地闲置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宅基地流转持抵触态度;二是村庄规划缺失,导致宅基地利用缺乏科学指导;三是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宅基地的高效利用。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队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和财产观,增强流转意愿;二是完善村庄规划体系,科学规划宅基地利用方向和功能分区;三是建立健全宅基地流转机制和市场体系,为流转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支撑;四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宅基地盘活工作深入开展。
四、结语:共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韵新篇”实践团通过深入陶家村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为破解宅基地盘活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作者:乡韵新篇实践团 来源: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