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时光回响——红色记忆的觉醒
为深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传承红色基因与血脉。7月13日-7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赴宣城泾县“追寻红色文化·共谋传承良策”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三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篇章一:追溯初心——探访革命圣地的足迹
7月13日晨,青年学生们走进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感受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这里不仅是新四军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之地。他们的脚步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
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物和资料,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面回顾了新四军的战斗历程。队员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阅览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档案资料,每一队员们为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年代的艰苦,体验历史互动式教学环节:通过模拟当时的生活场景亲身体验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环境。此外,实践队员屈家豪亲自为大家讲述新四军黄疃庙九战九捷的故事,他说:“新四军的勇猛使敌人胆寒,新四军的艰苦令人垂泪,新四军的精神永垂千古!”他的感慨使得大家更加时刻地理解革命先辈们在战争与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篇章二:情感共鸣——红色文化的青年担当
午后,三下乡的青年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王稼祥纪念馆。
在泾县厚岸村,王稼祥故居以其晚清徽派建筑风格,静静诉说着历史。这幢坐北朝南的建筑,简约而不失庄严,庭院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门楣上,“王稼祥故居”五个大字由王震所题,彰显着其非凡的历史地位。穿过天井,正屋的堂厅和厢房静谧而庄严,中堂内一幅国画和对联,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家风。
这里,不仅是王稼祥童年的家园,也是他革命精神的起点。见证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诞生与成长。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在故居内细致地观察每一处细节,从简朴的家具到墙上的黑白照片,每一样都映照出王稼祥先生简朴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他们在耳房前凝视,想象着当年门人的生活情景;在二道门前沉思,体会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秩序。在一件破旧的军装前,实践队员陷入了沉思。"这件军装见证了他参与革命斗争的岁月,"实践队员张彤说,"它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勇气和牺牲的象征。"
在静谧庄严的汉白玉雕像前,毛启航同学以满腔的激情,向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宣讲王稼祥先生的生平:“他,不单是革命的巨擘,更是思想的灯塔!”他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激荡着每个人的心弦,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故居和纪念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如同时光的卷轴,缓缓展开,让人们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记载,都讲述着他的故事,传递着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此次参观,我们不仅追溯了王稼祥先生的光辉足迹,更深刻感受到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奉献的一切,实践队员的宣讲更让我们领会红色基因正在熠熠生辉。他那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篇章三:对话岁月——聆听老兵的口述历史
7月15日,阳光照耀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一群怀揣敬意的青年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宣城市泾县黄村镇的紫阳村与沙元村,这里不仅是抗美援朝英雄周万林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勇士汪善林的故乡,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之地。
岁月的见证:周万林老战士的不灭记忆在紫阳村,年过九旬的周万林老先生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了实践队员们。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卫生兵,他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讲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我想救,我不停地做手术,不停地做,想着一定要救完啊……”周老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和对使命的忠诚担当。在场的实践队员不觉间热泪盈眶。
勋章背后的故事:周老的革命情怀周老的夫人轻手轻脚地拿出了用红布精心包裹的战斗功勋章,周老小心翼翼地一一展示,每一枚勋章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讲述着老兵的荣耀与牺牲。这些勋章不仅是周老毕生的珍藏,更是红色记忆的见证。
沙元村的骄傲:汪善林老战士的壮志豪情告别了周老,实践队员们又来到了沙元村,拜访了汪善林老战士。汪老回忆起自己为了参战,写下血书请愿,最终在南京入伍成为一名炮兵的故事。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坚定:“我是第一批上前线的!”汪老慷慨激昂的讲述引来实践队员们频频点头鼓掌。
战火中的记忆:汪老的深情回忆汪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战时的艰苦与荣耀。从远征的日日夜夜到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汪老的记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让每一位在场的青年都深受触动。当谈及最深处的记忆时,汪老毫不犹豫地说:“战友们都不怕死,都一个个向前冲!”那一刻,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是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
泾县黄村镇的红色之旅,让青年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红色记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青年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份伟大的精神遗产。
篇章四:火种点燃——红色基因的传承行动
7月15日,当晨光破晓,一群满怀敬意的青年实践队员们在夏勤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探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征程。他们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走进了这片浸透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深入了解并缅怀了新四军将士的英勇事迹,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晨光中的征程:探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夏勤老师的带领下,青春洋溢的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这里坐落着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一进入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历史的回声在耳边回荡。
历史的见证:巍峨的纪念碑穿过精心布置的陵园入口,一座高达12.36米的纪念碑映入眼帘,成为陵园的核心。它矗立在广场中央,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碑面镶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尽管在雨天,大字仍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庄重和神圣,让人肃然起敬。
默哀与缅怀:英烈的呼唤队员们纷纷驻足瞻仰,为逝去的英烈默哀3分钟,心中涌起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他们凝视着这些大字,仿佛能听到英烈们的英魂在呼唤,感受到了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历史的声音:夏老师的深情讲述在参观过程中,指导老师夏老师用朴素而深情的话语讲述了当年的战斗故事,分享了新四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夏老师还讲述了自己爷爷辈的亲身经历,让队员们深感震撼和感动,他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此行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青年力量的实干实践。青年实践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的脚步坚定,他们的心灵纯净,他们的精神崇高,正是这一代青年,将红色火种继续传承,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篇章五:文化深耕——红色故事的创新演绎
实践队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探访行程结束后,举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形式的座谈会,会上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传承红色文化的策略:
1.数字化红色展览: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数字展览,让历史触手可及。
2.主题影视作品:创作微电影、纪录片,以故事化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3.出版物与艺术创作:出版红色主题书籍,鼓励艺术创作,以多样形式讲述革命故事。
4.研学旅行与社区活动:开发研学项目,组织社区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5.校园教育与志愿服务: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课程,成立志愿服务团队,培养青少年的红色文化认同。
6.国际交流与创新竞赛:通过国际平台展示红色文化,举办创新竞赛,激发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贡献。
泾县青年实践队的座谈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与创新思维。他们坚信,通过多样化的传承方式,红色基因将焕发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随着座谈会的圆满结束,青年实践队员们的心灵在共同的信念中达成了共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他们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微小贡献,将汇聚成让中国红之名响彻世界的强大力量。
队员们深知,传承是创新与发展的融合。他们将带着泾县红色土地上的深刻感悟,回到各自的岗位,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去传播、去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随着这些力量的汇聚,中国红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更将成为全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让世界见证,这是一片充满力量、希望和活力的红色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