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为宗旨,2025年7月5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錾光琢影·芜湖铁画"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郝峰山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跨越芜湖与黄山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这支由11名师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基层调研与大师对话等形式,全方位探寻芜湖铁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路径。
7月5日清晨,实践团首站来到被誉为“花园式博物馆”的芜湖赭山铁画博物馆。这座占地4400平方米的博物馆坐落于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内,收藏着1427件珍贵的铁画作品及相关史料。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们芜湖铁画的起源。”在铁冶丹青历史展厅,讲解员指着展板介绍道。清康熙年间,铁匠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开创了“以铁为墨,以锤代笔”的铁画艺术。三百多年来,这项技艺从最初的简单锻造发展到如今的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每一件作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移步至精品陈列厅,一幅迎客松铁画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人民大会堂巨幅铁画《迎客松》的艺术缩影,作品中的松针根根分明,枝干遒劲有力,完美展现了铁画“刚中带柔”的独特魅力。“太震撼了!”队员薛同学感叹道,“很难想象坚硬的铁片能呈现出如此灵动的姿态。”
在大师工作室,队员们有幸了解了铁画牡丹的完整制作过程。只见师傅拿出手机,向我们展示铁画牡丹的成品照片,同时详细讲解制作过程。“首先要将设计图分解成数十个部件,”他边说边拿起一片铁制花瓣样品,“每个部件都需要单独锻打成型。”师傅又取出几片半成品花瓣,让我们触摸感受其纹理和厚度。“最后将所有部件精心组装,这样冷硬的铁片就能呈现出柔美的花朵形态。”虽然没能亲眼目睹现场制作,但师傅生动的讲解和实物展示,仍让我们对铁画工艺的精妙之处有了深刻理解。“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上千次锤打,”师傅指着照片中花瓣的细腻纹路说,“这就是铁画的魅力所在。”

(图1队员参观铁画博物馆)
(图2队员观摩铁画制作过程)

(图3队员亲身体验锻打技艺)
7月6日,实践团转赴黄山,探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家康的弟子胡志成。在胡老师简朴的工作室里,几幅铁画作品静静地陈列在墙面上。“这些是我平时练习的作品,”胡老师指着墙上的作品介绍道,“与芜湖铁画的恢弘大气不同,我们更注重表现细腻灵动的韵味。”
胡老师取出一块铁片和工具,向队员们详细讲解制作工艺。“制作铁画首先要掌握基本技法,”他指着工具一一介绍道,“这是錾子,这是锤子,每样工具都有特定的用途。”虽然未能现场演示制作过程,但胡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耐心讲解,让队员们对黄山铁画“以铁为墨,以锤代笔”的独特工艺有了直观认识。
“看这些线条的处理,”胡老师指着作品上的细节说,“每一处转折都需要精准把控力度,才能让坚硬的铁片展现出柔美的质感。”尽管没能亲眼目睹制作过程,但通过胡老师细致的讲解和作品实物的观摩,队员们对这门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在休宁县东临溪村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发放并回收百余份《走进铁画:公众了解与参与度调查问卷》,结合对50余名村民的现场访谈,获取了关于当地非遗传承情况的一手资料。调研数据揭示出令人担忧的现象:在受访群体中,仅有8位年长者表示知晓"铁画"这一传统技艺,且了解程度有限;而中青年群体则几乎无人了解。这种显著的代际认知断层表明,该非遗项目正面临传承危机——老一辈虽保留零散记忆但传播乏力,年轻一代则普遍缺乏系统认知。一位八旬老匠人的感叹"现在学这个手艺的人太少喽...",不仅道出了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更折射出当下非遗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图4队员在村中走访调研)
7月7日,在胡志成工作室,队员们迎来了最期待的实践环节——打铁画。分组后,有人选择锻打梅花,有人尝试錾刻蝴蝶,还有的挑战"福"字创作。
“叮、叮、叮...”工作室里锤声不断。队员小陈正全神贯注地敲打一片花瓣,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力度要均匀,角度要准确,”胡老师在一旁指导,“铁画最考验耐心。”三小时后,当第一束“铁梅花”终于成型时,队员们忍不住欢呼起来。

(图5学生铁艺作品展示)
7月8日,实践团从黄山返回芜湖后,专程拜访铁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家康。面对团队关于《富春山居图》铁画创作的提问,张老师眼神中泛起回忆:“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光研究原画构图就用了十年,真正动手锻造又花了22个月。”他特别提到画中细节的艰难——572个题跋文字与印章,仅这一部分便需反复锤打两个月,“每一凿都要还原黄公望的笔墨气韵”。
谈及铁画现状,张老师坦言困境:“最急迫的是后继乏人。”许多老匠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人难以沉心学习这门需数十年锤炼的手艺。随即他便说道:“只要有人愿学,我们绝对倾囊相授。非遗传承的本质,不就是为人民留住美的技艺吗?”这句质朴的总结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临别前,张老师带众人观摩了全长11米的《富春山居图》铁画合璧版。在灯光下,黝黑的铁线竟呈现出水墨般的浓淡层次,山峦轮廓随着视角变换产生流动的视觉效果。“看,这就是铁为墨、锤作笔的魔力。”他轻抚画作,仿佛触碰着六百年的文化脉搏。

(图6张家康老师分享)

(图7观摩《富春山居图》)

(图8团队与传承人张家康合影)
这段时间的实践让队员们收获颇丰。“我们不仅了解了铁画的历史”,团队成员总结道,“更亲身感受到传承的艰辛与价值。”郝峰山老师表示,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短视频、校园工作坊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
离别时,博物馆里那幅迎客松铁画仿佛在向队员们挥手。它见证了三百年的传承,也将见证新一代守护者的成长。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要做铁画艺术的传播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