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追寻楚韵遗风,传承千古文脉——安徽理工大学“凤鸣淮楚”三下乡实践团寿县楚文化探索之旅

时间:2025-07-12     阅读:
  在江淮大地的怀抱中,安徽淮南寿县这座古城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7月4日到5日,安徽理工大学“凤鸣淮楚”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寿县,开启了一场深入探寻楚文化的精彩旅程,于历史遗迹与文化场馆间,追寻时光留下的珍贵印记,感受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楚文化博物馆:沉浸式探寻楚国文明
  
  实践的第一站,团队来到安徽楚文化馆,馆内三大主题展厅“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寿春寿文化”次第展开,经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团队得知这是一座融合现代设计与古风元素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有230件套。其中货币展厅里,团队成员见到了满墙的楚金币。这些形似贝币的楚国货币,背面铸有“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黄金货币之一。让队员们近距离领略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参观楚金币墙(李文宇 摄)
  
  二、寿县古城墙:触摸历史的坚韧脉搏
  
  为深入感受历史文脉,寿县的第二站,团队成员来到寿县古城。其始建于宋代是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坡战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楚国故都的重要防御工事,它曾见证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承载着无数金戈铁马的战争记忆,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活化石”。
  
  寿县古城墙实景(李文宇 摄)
  
  三、报恩禅寺、二十四节气馆:禅音回响与农耕文明
  
  始建于唐朝的报恩禅寺,是江淮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刹。“这是楚文化与佛教文化在寿县交织出独特景观。”住持释果应法师在大雄宝殿前讲述到,楚人崇尚凤鸟图腾,寺内建筑飞檐斗拱皆饰凤纹;佛塔地宫出土的楚式琉璃构件,印证着佛教东传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团队成员来到报恩禅寺(李文宇 摄)
  
  随后团队来到二十四节气馆,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气知识闯关”。互动屏幕展示楚国农耕壁画,同学们需根据提示辨别“芒种”“白露”对应的农事活动。通过讲解员介绍,实践团了解到寿县人“夏至吃面”“霜降吃柿”的讲究,发现节气早已融入日常饮食的健康哲学。
  
  团队成员查看二十四节气图解(李文宇 摄)
  
  四、安丰塘、孙叔敖纪念馆:水利工程中的文明传承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芍陂),其是楚国丞相孙叔敖于春秋时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为楚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比都江堰早200余年。实践团乘船穿梭于碧波万顷的湖面,波光粼粼间,古堰堤如巨龙蜿蜒。
  
  纪念馆内陈列着孙叔敖的生平事迹、使用过的器具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等。通过对纪念馆的参观,队员们被孙叔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所折服,也从他治水等事迹中领悟到古代智慧与现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古代水利工程对农业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安丰塘风貌(李文宇 摄)
  
  五、社会调查:倾听人民心声,助力文化传承
  
  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们对寿县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发放了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居民游客对楚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以及对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并积极参与到相关文化活动中。然而,也存在部分居民对楚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对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团队成员发现,寿县文旅融合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楚文化景点分布过于分散,环境建设还需发展,团队成员希望问卷结果可以为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提供参考建议,共同助力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团队成员采访游客(李文宇 摄)

  
  团队成员采访寿县当地居民(李文宇摄)
  
  六、文化传承:青年视角的思考
  
  此次寿县之行,团队成员们深入探寻楚文化的各个角落,收获了知识、感动与成长。他们表示,将把这份对楚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寿县,走近楚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楚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精神富矿。”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寿县实践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其更在楚文化的浸润中让找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根脉。而在这片土地上的古韵新风,也将继续激励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之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李文宇 鲍思琦     来源:李文宇 鲍思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