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5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开展“沿着习总书记的路线调研”三下乡活动。三天时间里,队员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考察的足迹,深入村寨、走进农户、探访产业基地,在实地调研中感悟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在交流互动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用青春视角记录侗寨发展的生动图景。
7月13日,调研队一行抵达肇兴侗寨。青山环抱间,错落有致的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蜿蜒伸展,鼓楼、花桥等标志性建筑点缀其间,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上午9时,队员们首先来到肇兴村村委会,与陆书记等村干部展开座谈。
“总书记今年三月来考察时,反复叮嘱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守住民族的根与魂’。”陆书记手持总书记考察时的照片,向队员们介绍道,“肇兴侗寨有800多年历史,全村1100多户5000余人,都是侗族。这些年靠着文旅融合,日子越过越红火,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的难题。”座谈会上,村干部们详细讲述了村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的蜕变历程,重点分析了当前在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午后的阳光穿过侗寨的杉树林,调研队沿着总书记考察时的路线,走进肇兴侗寨核心区。在侗文化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实物展品和影像资料,系统了解了侗族的迁徙历史、“合款”制度等独特文化。一件件精美的侗锦服饰不仅彰显着侗族悠久的文化脉络,同时也印刻着侗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正如总书记所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服饰上的纹样,正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天晚上在侗族文化表演广场,团队欣赏了一场引人入胜的侗族文化表演。热火冲天的篝火仪式振奋人心、悦耳动听的侗族大歌余音绕梁、婀娜多姿的侗族舞蹈悦目赏心。随着芦笙响起,身着盛装的村民们围成圆圈翩翩起舞,队员们也加入其中,跟着节奏踏步、摆手。“以前只有过节才跳,现在天天有表演,既传承了文化,又能挣钱。”带领跳舞的刘阿姨说,这几年参与传统节庆的村民越来越多,游客也翻了几番,“去年侗年,一天就来了上万游客”。表演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个独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展现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也流露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沃土的勃勃生气。
团队与表演团队的合照
7月14日,调研活动转向对村民生活的深度探访。上午8时,团队怀揣着疑问与好奇,走进村民家中、聚集鼓楼广场,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村民展开面对面交流。
在鼓楼广场团队采访了当地老人吴奶奶,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吴奶奶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啊,村里搞旅游,我孙子开了家农家乐,每个月能挣好几千,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当被问及是否教晚辈唱侗族大歌时,吴奶奶立刻哼唱起来:“吃饭时、乘凉时都教,孩子们也愿意学、喜欢唱,现在孙子能唱好几首呢!”当团队问道新老建筑之间的差别时,奶奶说:“新修的房子有卫生间、厨房,住着方便,比原先的木头房子跟价安全放心,但老房子的木头香味是独一份的。村里现在规定新建筑必须保留侗族风格,既舒服又有味道,游客也爱来。”针对留守老人儿童的问题,村民们普遍希望能有更多医疗和教育资源下沉,“要是村里有专门的课后辅导点,孩子们就不用跑到镇上去了。”
团队对当地人的采访
下午,团队参观了当地的蜡染工坊,一幅幅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作品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负责人吴叔叔介绍到:"蜡染要经过画蜡、染色、脱蜡等十多道工序,一件中等相对复杂的作品一般要用数天的时间完成。以前只做些桌布、头巾自己用,现在做成文创产品卖给游客,游客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挣到钱,这也是一种共赢。",在谈到蜡染手艺的传承问题时,吴叔叔说:“现在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孩子们这些手艺,孩子们觉得有趣,积极性很高。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少出去闯荡了,侗寨就是我们的避风港,这里的生活节奏轻松,没有外面的压力大,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
7月15日,调研重点转向基层治理与文化体验。上午9时,队员们来到肇兴村第一党支部办公点,与支部委员们深入交流基层党建工作。“我们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党员分到各个产业链上。”支部书记介绍,全村56名党员分别联系乐器制作、民宿经营等不同领域,在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员们还走访了村民活动中心,看到墙上贴着“寨老议事会”“环保监督队”等组织的名单。“这些都是我们的自治法宝。”村干部解释道,通过“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村里成功解决了垃圾分类、游客管理等难题。在谈及如何解决村民矛盾时,陆书记说:“咱们设立了“寨老调解室”,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和党员组成调解小组进行人民调解,结合侗族“款约”习惯法化解纠纷。去年成功调解的12起矛盾中,90%达成和解。“。
下午,队员们参观了堂安梯田,考察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在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田间劳作。“我们的大米不打农药,游客可以自己来收割,一斤能卖20块。”种植户王大哥说,这种“体验式农业”很受欢迎,总书记考察时也肯定了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队员们还了解到,当地正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当地成立了"生态农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户种植有机水稻、茶叶等作物,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我们这就是按总书记说的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2024年合作社带动56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达1.2万元,"以前村民觉得'不用化肥长不好',现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都愿意跟着干了。"
团队参观堂安梯田
活动最后,团队收到了来自肇兴镇初级中学的感谢信。此次三下乡活动,队员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不仅看到了肇兴侗寨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肇兴侗寨以文化为魂,以党建维引领,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本次事件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现代化,也要留住乡愁。侗寨的鼓楼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们青年学子也应像鼓楼的柱子一样,扎根大地,为乡村振兴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