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号到18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三下乡实践队走进福建省三明市,以“民生观察”为主题,解码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时间密码,深入探访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与全国医改“三明模式”的创新实践,在烟火气与民生温度中,解码这座闽西北小城的发展智慧。
第一天,实践队来到了三明市廉洁教育馆。实践队员们参观馆内,了解了三明市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之路。三明,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多年来始终坚守为民初心。从率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持续深化“满意在三明”品牌,从完善文明实践阵地到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文明之花处处盛放,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图1实践队员参观教育馆
沙县自己的“麦当劳”,世界人民的“烟火气” 沙县小吃店遍布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达到238家。全国每个地方都有它的踪影,沙县小吃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小吃”。
次日,实践队来到沙县小吃文化城,刚入巷口,蒸饺的鲜香、扁肉的醇厚便扑面而来。在当地从业者张老板的摊位前,队员们看到墙上悬挂的“沙县小吃技艺名师”称号,以及十年前的老报纸,无一不说明这家店的正宗。张老板的“阿狗烧麦”是沙县小吃的第一个商标,张老板说:“客人来吃烧麦,图的是经济实惠,不能在用料上偷工减料。”张老板的诚信经营与和蔼可亲,让很多顾客成为他的回头客,生意也一天一天壮大起来。
图2张师傅的荣誉称号图
图3实践队员跟随张师傅学习制作烧卖
据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负责人介绍,沙县小吃已从最初的“一元进店、两元吃饱”,发展为拥有8.8万多家门店、年营业额超500亿元的大产业。实践队在考察中发现,当地通过建立小吃培训学校、打造供应链体系、推动“小吃+文旅”融合等方式,不仅让这道“国民小吃”走向全国,更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队员们了解到沙县小吃电商直播间,看到年轻店主通过直播带货预制扁肉、拌面,让传统美味搭上数字经济快车。
人民群众有“医”靠,幸福生活有保障 7月17日,实践队来到了沙县医院,探寻三明医改所带来的影响。
图4三明市一家医院的便民门诊
“以前看病,最怕的是药价高、报销少。现在不一样了,门诊能报销,大病有保障,我们老年人看病心里踏实多了。”在沙县医院,刚做完常规体检的陈大爷拿着结算单给队员们展示,“这次检查花了300多,报销后自己才掏80块。”
2012年以来,三明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医改,通过“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实践队走访了三明市医改办、基层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详细了解改革路径: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集中采购降低药价,让药品回归“治病”本质;通过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通过构建分级诊疗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图5讲解员正在讲解三明医改
“医改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医疗资源更合理地流动。”三明市医改办工作人员向队员们展示了一组数据:改革以来,三明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2岁,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34%降至18.4%,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队员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中医馆、家庭医生工作室等设施齐全,居民通过“签约服务”就能获得健康管理、慢病诊疗等服务,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民生温度。
图6实践队员向工作人员了解医改详情

图7实践队员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沙县小吃摊主忙碌的身影,用笔尖写下基层医务人员的坚守,更在走访交流中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家表示,将把在三明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校园,转化为学习奋斗的动力,未来用专业知识为基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