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书香润童心 夏光暖崇阳——长江职业学院 “悦读‘仪’夏” 志愿服务队在崇阳第四小学的帮扶之旅

时间:2025-07-23     阅读:
  (通讯员:杨一诺)为深入贯彻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长江职业学院“悦读‘仪’夏”志愿服务队依托“爱心托管班”平台,走进崇阳第四小学开展支教服务。崇阳第四小学作为县妇联授牌认定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较大。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关爱儿童政策,通过“爱心托管班”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教育阵地。此次志愿服务队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精准匹配留守儿童成长需求,带来一系列特色课程,将政策关怀转化为具体实践,切实丰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助力提升综合素养。
  
  科学小实验,开启探索之门
  
  团队成员文智龙深知孩子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便从小朋友们喜爱的泡泡入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在课堂上,团队成员文志龙引导孩子们思考:“怎样才能让泡泡变得更坚固呢?”随后,通过向泡泡水中分别加入油、盐、糖等物质,让孩子们观察泡泡的变化。孩子们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泡泡在不同物质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坚固程度。有的孩子惊讶地喊道:“哇,加了盐的泡泡好像更不容易破!”
  
  此图为团队成员文智龙教授小朋友烟雾泡泡
团队成员张浩然 供图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更在团队成员文智龙的讲解下,了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认识到不同物质对泡泡表面张力的影响。这种亲身体验的科学实验,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让他们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就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之中。
  
  此图为孩子们自主动手实践
  团队成员刘洋 供图
  
  逻辑与思维,拓展认知边界
  
  看似晦涩难懂的逻辑思维知识,在支教团队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有趣。团队成员张浩然通过给孩子们一幅简单的画,引导他们进行不同方向的拓展。有的孩子在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蓝天白云,有的孩子画上了奔跑的小动物,还有的孩子想象出了一个奇幻的城堡。孩子们不同的创作,展现出了思维的差异性,让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发散思维的概念。
  
  此图为团队成员张浩然辅佐孩子们扩展思维
  团队成员绳进慧 供图
  
  而在讲解聚合思维时,团队成员则采用了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孩子们认真对比着两幅看似相似的图片,努力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众多信息中提取关键元素,锻炼了集中注意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逐渐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认知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此图为团队成员张浩然带领孩子们找不同
  团队成员赵思晨 供图
  
  非遗植物拓印,传承文化根脉
  
  团队成员程娅林带领孩子们走进了非遗植物拓印的奇妙世界。首先,孩子们在校园里亲自采摘各种形状独特、色彩斑斓的植物叶片和花朵。他们兴奋地穿梭在花草之间,精心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素材,仿佛在寻找着宝藏。回到教室后,程老师详细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拓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一传统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此图为团队成员程娅林帮助孩子们完成植物拓印画
  团队成员明芳锦 供图
  
  接着,在团队成员程娅林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他们将植物放在宣纸下,用小锤子轻轻敲打,植物的形状和色彩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宣纸上。当一幅幅精美的植物拓印作品完成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通过这次体验,孩子们不仅亲手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此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植物拓印画的作品展示
  团队成员杨一诺 供图
  
  在长江之畔启航的"悦读‘仪’夏"志愿服务队,将知识的星火播撒在崇阳四小的沃土之上。这个蝉鸣悠悠的盛夏,留守儿童们乘着科学的方舟探索未知,驭着思维的羽翼划破苍穹,于传统文化的甘冽清泉中汲取养分。志愿者们以躬身力行的担当,将关爱织成守护的网,把奉献化作燎原的火,不仅点亮了乡村孩童的成长之路,更如同一束明亮的光,吸引着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这些渴望关怀的小小身影,携手编织出孩子们璀璨的未来图景。

  实践团队:长江职业学院“悦读‘仪’夏”志愿服务队
作者:杨一诺     来源:长江职业学院“悦读‘仪’夏”志愿服务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