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战火医魂:护理学子探寻红色医路 ——“赤心青音”团队探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时间:2025-07-25     阅读:
  2025年7月20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陈灿和张茂丽等一行将“行走的红色课堂”足迹踏入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十站。目光所及的老建筑里,正藏着一段与医学使命交织的红色过往。在这里,透过泛黄的老照片和厚重的历史,她们寻找到了战地医护的担当精神,这将成为日后滋养当代护理事业的精神养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后,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幕拉开。同年9月设立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现为纪念馆),这座砖木小楼成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办事机构,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走进纪念馆,复原陈列的房间瞬间将人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当时,这里作为前线医疗物资的“转运站”,承担了重要的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办事处肩负着从国民党政府领取军饷、弹药及卫生器材的重任。他们四处奔走,将大批救护用品连同军服、枪支等一同送往前线。展柜里泛黄的物资清单上,“绷带2000卷”“止血钳50把”“碘酒300瓶”的字迹清晰可辨——这些如今看来普通的医疗用品,在当年却是战士们的“救命稻草”,每一件都承载着生的希望。1938年共筹集医疗专款23万银元。这些物资经平汉铁路紧急运往华北根据地,全年累计转运药品47吨,输送医护人员132名。
  
  
  在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抗战期间大批爱国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到前线去"的号召奔赴抗日前线,这里也成为医疗力量集结的重要枢纽。据《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报告》记载,仅1938年就有1,287名专业医护人员从武汉奔赴各根据地,其中包括协和医院23名骨干医生集体请缨的壮举。这些医护人员从设备完善的大医院转战条件艰苦的根据地,在窑洞手术室中创造着医学奇迹——每月人均救治伤员超过300人次。国际医疗援助同样令人动容:白求恩大夫带着3吨医疗设备和5000支疫苗奔赴延安,德国医生汉斯·米勒研发的"三防急救包"拯救了2万余名战士,印度援华医疗队则建立了首个战地血库系统。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载:"这些白衣战士用手术刀筑起了另一条坚不可摧的抗战防线。"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一组老照片记录了1938年防疫工作的珍贵瞬间:工作人员在街头示范饮用水消毒,志愿者分发《战时防疫手册》,孩子们认真学习卫生宣传画。当年武汉霍乱疫情严峻,办事处迅速组织32支宣传队,他们联合当地爱国人士和进步团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防疫知识编成方言顺口溜,培训市民骨干1700余人,组织志愿者深入街巷,教大家如何处理伤口、预防疾病。使疫情核心区发病率下降63%。还这些看似细微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却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让更多人远离了疫病的侵袭,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对民生的关怀,凝聚起了“军民同心抗敌”的强大合力。
  走出纪念馆,同学们不约而同放慢了脚步。张茂丽轻声感叹:“以前总觉得‘红色历史’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分享原来'红色记忆'就镌刻在这些斑驳的手术器械上,流淌在医护人员穿越封锁线的脚印里,更蕴藏在每一张泛黄的卫生宣传画中。”陈灿点头回应:“是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医学不仅是救死扶伤的技术,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那些战地医院里传递的药品、街头巷尾普及的防疫知识,何尝不是另一种保家卫国的'武器'?”
  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永恒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即使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也从未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从白求恩"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战地经验,到普及民众的卫生防疫知识,都彰显着护理工作守护生命的重要价值。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份专业精神,更要学习先辈们将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崇高品格。
作者:朱妤馨 指导老师—潘姗     来源: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