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王故事,传上王文化 ———上王村党支部委员王哲专访一、受访人基本资料访谈对象:上王村党支部委员王哲
访谈时间:2025年7月22日下午
访谈地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
访谈方式:当面访谈
访谈人:澧泉秦曦社会实践团
二、访谈目的为了深入探究年轻干部团队是如何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打造艺术村的思路起源与推进路径。澧泉秦曦实践小队希望进一步了解其如何立足本地资源、规避同质化竞争,以及其在业态丰富、品牌打造、村民参与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应对新老村民理念差异、资源对接等问题的策略,总结以党建为引领、三产融合为方向的发展经验。同时,在探寻乡村振兴中政府、媒体、市场效应的协同机制过程中,为其他村落推进振兴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明晰文化赋能乡村的落地逻辑与关键要素。
三、访谈提要总结本次访谈呈现了一条以“文化艺术”为引擎、以“闲置资产”为载体的乡村振兴路径。换届后的年轻班子围绕“错位竞争”理念,经三个月实地调研,锁定“文化振兴”切入口,避开周边已成规模的农家乐与小吃街模式。项目启动阶段,村民疑虑较大,团队通过“回租闲置院落—统一改造—全额返租”机制,将农户房租由年均六千余元提升至两万元,并优先向本村村民提供施工、运营岗位,辅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化解抵触情绪。业态层面,30余处院落已引入40余家商户,实行“一店一故事”差异化布局,涵盖咖啡、民宿、雕塑、手作等多元形态;品牌层面,与西安7所高校共建“乡艺驻地计划”,孵化“黄小梁”“黄黄良良IP,借助抖音、央视等媒体矩阵实现持续曝光。2023年,政府80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道路、污水、电网、监控等基础设施整体升级,为后续“夜游经济”奠定基础。产业路径上,团队采取“三产引流—二产加工—一产种养”逆向模式:以文化创意街区聚集人流,再延伸至有机蔬菜加工、礼盒销售及“一亩田”认领种植,形成闭环收益。经验表明,“政府政策支持+媒体声量放大+市场机制落地”三位一体,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访谈主要内容秦曦:您好,我们是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秦曦实践团,想向您了解一些咱们村的实际情况,听说现在很多乡村都在走这个文化艺术赋能,咱们村也不例外,我们想问一下咱们村委会是如何决定将上王村的发展重心集中到文化艺术方面的呢?
王哲:好的,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联系。对于这个问题,首先你想一下,我们也算是年轻干部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村干部一般年龄都比较大一点儿,咱们街道办包括区长组织部这一块。然后是换届的时候,政府要求干部年轻化干部业计划,首先一个思维,包括理念,各方面能跟社会的市场一定的接轨。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然后去围绕着咱们村的这个现有的资源,然后做了一些改变。餐饮这一块,袁家村大家都知道吧?袁家村是以饮食文化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我觉得他们是以饮食为核心的,我们其实也考虑过,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有五大振兴,大家应该都清楚,就是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这五个方面。在这五大振兴中,结合我们村现有的资源和现状,我们之所以选择以文化为切入口,是建立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大家都知道,现在咱们的党组织、村支部是村里各项工作的最基层力量,所以我们秉持着“党建引领、文化助力”的思路来推进工作,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从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角度考虑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想和其他村子形成同质化竞争。就像袁家村以饮食文化为主导,打造了小吃一条街,如果我们村也走同样的路,就会陷入重复布局。所以我们村选择以文化为主导,就是想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点。同时,和袁家村一样,我们也会不断拓展产业布局,最终实现整合运营的目标。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呢?是一二三产融合,也就是农文旅融合的思路,围绕这个思路来发展我们村的特色产业,这就是我们选择从文化板块切入的原因。
秦曦:好的,我们大概了解了。那请问您在业态丰富、品牌打造以及村民参与度这三个方面,针对咱们村目前有哪些未来规划,还有正在推进的工作呢?
王哲:在业态打造方面,我们村现在规划了大概30多个业态,目前已经入驻的商户有40多家,而且每个业态都不一样。过去推行“一村一品”的大政策,大家应该都知道,而我们现在搞的是“一店一故事”——给每个店塑造一个独特的故事,这样既能避免思路枯竭,又能让各个店铺形成特色反差,避免业态同质化。比如目前我们已经有咖啡、民宿、陶瓷雕塑、手工编制、展览、雕塑、陶艺等业态,还有手作、花艺等。等这个街区因为这些业态有了人气、达到引流效果后,我们就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产业价值的变现,再以此为基础拓展产业,效果可能会更好,这就是我们在业态打造上的思路。
秦曦:那种类确实足够多样化了。
王哲:当然了,这么多业态入驻后,对我们产业的发展能起到支撑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产业支撑,后续发展才更有底气。
秦曦:嗯嗯,明白。那品牌打造方面呢?
王哲:品牌打造上,你们现在能看到墙上的“黄小粱”“花花梁梁”这些IP形象,这些都属于我们的品牌。我们也在不断和各大高校合作。为什么合作?因为我们想通过合作塑造村子的IP和品牌,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市场推出我们的产品——不管是农产品还是文创产品,从多个维度打开市场,这对我们后续的经济发展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和西安的高校合作,也是因为这一点。比如我们打造的“花雅治愈”“黄粱慢生活”“花闲时光”等概念,其实都是从挖掘情绪价值入手,突出我们村的特色。在把这些亮点推向市场的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体验,这样做市场推广,效果会更好,这就是我们在品牌打造上的想法。
秦曦:嗯,这样的方式的确能够吸引到很多的人。
秦曦:还有您提到的村民参与度方面呢?
王哲:在村民参与度这一块,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让大家深度参与。大家也知道,村里的村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不像咱们这儿,北京科技大学可是很厉害的学校,村民接触到的文化层面有限。而且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以老年人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给村民谋生计,比如项目施工、岗位就业等,基本都优先面向本村村民,让大家能深度参与进来。
第二个方面,我们通过举办艺术节庆等活动,把新入驻的人称为“新村民”,原来的村民称为“老村民”,倡导“新老村民共荣共生”的理念。从生活空间、思想理念、文化认知等多个维度,推动新老村民融合,最终的目标是让新老村民能像一家人一样,在思想、理念等方面找到契合点,形成默契。
另外,我们把村里的院子打造好后,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说到底是让老百姓能赚到钱。如果老百姓赚不到钱,那所有的工作都可能白费。我们村原来的院子基本都是闲置的,就算有极少数租出去的,一年房租也就六七千块钱,非常低。但我们做了这个项目后,把村民的院子收回来再统一出租,中间不赚差价,全部租金都给到老百姓。现在一年下来,每户村民能拿到2万块钱,这比原来翻了一倍还多。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尝到了甜头,所以你刚才问有没有人反对,其实一开始是有的。因为我们村原来的基础比较差,产业支撑非常薄弱,村里也没什么特色产业。但我们做了这些事后,刚开始老百姓觉得搞文化艺术街区太“高大上”,不切实际,是空谈。但现在随着村子慢慢有了变化,大家也看到了希望。现在我们推进工作,还有街道办各级领导的支持。去年给我们村投了800多万专项资金,用于绿化、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高压线路改造、亮化工程、道路监控全覆盖等,整体提升了村子的基础设施。今年我们还在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可能还会有一部分资金下来,对村子进行二次提升改造。
按照我们目前的思路,下一步打算以街区为基础发展夜游项目,这个街区我们叫“文化创意街区”。等街区通过引流积累了人气,我们再逐步开发一、二期项目。
现在我们也和西安的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对接,他们有相关技术和专业老师,能给我们做技术指导。有了技术指导后,我们会带着村民从农业入手,把农副产品做好,涉及种植、养殖,还有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等环节。这些工作由村集体牵头来做,好处一是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这样大家每天都能分到钱。作为村干部,推进这些工作其实也有压力,因为村民可能会担心土地入股后赚不到钱,但我们会尽力做好沟通。
目前我们的思路是,给村民设定一个保底分红,比如原来土地对外出租一年能拿2000块,我们就保证入股后最低每年也能拿到2000块。这样村民才会义无反顾地支持和配合我们,之前提到的反对声音也能慢慢化解,阻力小了,工作才能往前推进。
秦曦:我想再问一下,咱们这个艺术创意街区,可能村里内部对文化消费的认知还比较低,那在对外挖掘和对接艺术人才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是不是需要通过一些平台来推进呢?
王哲:我们村干部一直在主动出去对接,刚开始街区基础比较差,很多人不愿意入驻,因为周边像暴峪村,靠着秦岭山脚,环境很好;上王村的农家乐、民宿也有优势。我们村属于城乡结合部,位置比较尴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想办法挖掘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差异化,以此吸引艺术人才。
首先,我们团队思维很活跃,大家都积极作为,理念也比较超前。就像大学生们可能知道雷军说过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我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会顺着这个思路推进工作。
另外,我是做企业出身的,大家可能知道长安区的极兔快递,我是长安区这边的代理,所以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一些经验。我把企业管理的理念慢慢引入到乡村治理中,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我们团队能走到今天,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中央农广校今年7月份就来我们村做了专访和直播,规模很大,还带了北京的媒体过来,专门报道我们这个项目。另外,陕西省各级媒体也一直很关心支持我们,有了这些支持,工作推进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秦曦:把咱们村打造成文化艺术村,这一路过来,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对其他村推进乡村振兴有什么建议吗?
王哲: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是理念和意识的转变。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发挥了三个效应。第一个是发挥政府效应。为什么呢?因为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大战略,我们做乡村工作,首先要紧跟国家政策方向,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支持和关注,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个是发挥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有几个核心点:一是通过媒体宣传,包括自媒体引流、主流媒体报道,还有像你们今天过来采访,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村,这是让村子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
现在自媒体很发达,大家都知道,注册个账号就能直播、发内容,成本很低。我们不断发挥媒体效应,一方面是让更多行业内的人知道我们华安新村,吸引他们过来参与;另一方面是让华安新村被更多人了解,打响品牌,这样推广效果会更好。
第三个是发挥市场效应,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刚才说先以街区引流,这个街区叫文化创意街区,等有了人气,再逐步拓展一产、二产。一般乡村发展是先一产、再二产、后三产,我们是倒过来,先做三产(文旅),再拓展二产(加工)、一产(种植养殖)。为什么倒着来?因为我们没什么基础,面向市场必须先有流量,有了流量才能带动产业。等整个产业布局落地后,发挥市场效应的核心就是让群众赚钱——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也提高了,乡村振兴才算真正落地,不然都是空谈,我们就是按这个思路来的。
秦曦:您说现在搭建的这个文化创意街区,对华南新村来说是个新事物,那相较于之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村子的整体风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规划?
王哲:我觉得主要是解决一个“冲突”问题,就是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的理念隔阂,但其实也不算大问题。说实话,老百姓的想法很单纯,只要你能给村子带来变化,让日子越过越好,他们肯定会支持的。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让老村民参与进来,通过前面说的那些方式,让新老村民的理念、认知慢慢融合。比如多搞些艺术节庆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凝聚共识、增进融合。另外,大家可能担心老百姓接受不了新活动,其实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搞培训,比如策划培训、合作培训等,我们也经常组织。下学期人社局会在我们村搞一场直播培训,我们就是想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哪怕是老年人,多参与、多互动,慢慢就能融合起来,这样后续发展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秦曦:您刚才说发展思路是从三产到二产再到一产逆向推进,二产广义上是工业领域,咱们村在二产方面有什么规划呢?
王哲:未来在二产方面,我们会结合村子实际来布局。一产、二产、三产都是广义的概念,对我们村来说,不可能搞全产业链的工业,只能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做布局。比如一产搞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二产就做有机蔬菜的包装、销售,这就是一个过渡。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村子的特色,把二产做起来,打出品牌,让产品走向市场。就像我们搞文化创意街区,也是因为找到了村子适合的切入点才落地的,只能这样一步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