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广西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送剧下基层

时间:2025-07-30     阅读: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送剧下基层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摘要: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实践团以“传媒艺术+科技创新”为双翼,在黄大年教授成长、学习的故土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科学家精神宣讲的创新路径。团队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构建“原创剧目下基层演绎+微团课文化传播+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三维体系。旨在探索传媒艺术赋能科学家精神宣讲的创新路径,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科学家精神在基层大地绽放光彩。

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作为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资助项目在罗城演出,是全国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广西艺术学院黄大年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室宣讲活动内容,话剧以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宣讲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从“接受宏观理论说教”到“沉浸式情感共鸣”的质的飞跃。同时,4部系列微团课以青春化叙事重构科学家精神,以传媒技术赋能科学家精神、廉洁文化、非遗文化的弘扬推广。实践团队通过深挖科学家精神的地缘载体、构建高校与地方资源互补机制、推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为同类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未来需持续深化“专业实践—精神传播—地方服务”闭环,让科学家精神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激励更多青年在科技创新中书写青春华章。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传媒赋能、科技创新、青春担当

一、送剧下基层:艺术演绎青年榜样,话剧厚植科普初心

“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立足学院传媒专业特色,聚焦“用艺术讲好科学家故事、用影像传递精神力量、用科技激活文化基因”的实践目标,下到基层(黄大年曾生活、学习的罗城地质五七基地中学旧址所在地)上演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罗城曾是少年黄大年认识地质、热爱地质的天然课堂,1972年,他在广西罗城地质五七基地中学学习并荣获嘉奖,罗城的土地,留下了他奋进的足迹。在罗城仫佬族剧院,实践团队以黄大年在罗城地质五七中学的青春故事为切入点,以黄大年少年立志的个人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时空对话形式展现黄大年“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内核,现场吸引中小学生、科技工作者等千余人观看,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文化氛围,实现了科学家精神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的有效转化,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图为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演出新闻在罗城官媒报道

二、团课强精神: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策划、制作4部系列微团课,构建科学家精神青春化叙事。《一盏煤油灯照亮的报国路》微团课录制,依托剧院的艺术氛围与话剧演出的实践基础,以“青年视角看科学家成长”为切入点,结合黄大年的科研经历与精神品质,录制兼具故事性与思想性的微团课。通过对比当代青年的成长困惑与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用“青年说”解读科技报国的时代意义。《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微团课录制,实践团队深入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在展示馆的历史场景与文物史料中,聚焦于成龙在初仕之地的廉政实践,挖掘其“清廉自守、为民造福”的精神内核。微团课以“古廉今鉴”的方式,将古代廉政文化与当代青年的修身要求相结合,通过讲述廉政故事、解析精神内涵,引导青年在传承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形成对廉政精神的共鸣。《青石为证 同心筑梦》微团课录制,深入石围古村的生活场景与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中,以仫佬族的发展历程、民俗文化传承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为素材。微团课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镜头记录古村的变迁、民俗的延续,呈现仫佬山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动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非遗新声:仫佬族剪纸里的青春自信》微团课录制,实践团队结合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的非遗展品与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的剪纸实践,与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开展深度访谈,以罗华清老师的剪纸技艺传承故事为线索,真实记录罗华清老师对仫佬族传统剪纸技艺的青春表达的殷切期待,完成微团课录制。通过展现传统剪纸技艺的创新、青年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过程,诠释“非遗文化自信”的内涵,引导青年认识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力,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与青年表达。

图为系列微团课拍摄现场工作照

图为系列微团课主讲人视频截图

 

此外团队在仫佬族剪纸传习馆开展深度访谈,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了解仫佬族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数智化”建议,如采用VR沉浸体验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通过三维扫描建档实现剪纸作品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等。这些建议旨在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呼应资政报告中“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地方需求,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科学家精神宣讲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仫佬族剪纸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进行访谈并学习剪纸

三、学术再探究:研学基层生态实践,校地深化科学普及

基于对广西罗城文化生态的深度考察,团队调研小组立足传播学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田野调查和文本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域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通过对政策文本、媒体报道、项目报告等资料的研究解读,结合广西地区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发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突破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线性思维,建立地方性知识与科学技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创造性对话机制。另外,媒介技术在县域文化生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数字媒介(如短视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传播工具;另一方面,技术应用必须嵌入地方社会网络才能避免“技术悬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县乡地区面临着科技资源不均衡、文化传承断层与民族认同建构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从传播学视角探究地方性知识体系与现代化进程的互动机制。调研组聚焦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文化生态场域,通过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学术探究: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实践、仫佬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模式,以及非遗技艺(仫佬族剪纸)的青春化传承创新,旨在揭示地方科技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力图探索县域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广西县乡文化生态呈现“民族性、乡土性、红色基因与科技滞后性”交织特征。罗城作为仫佬族聚居地,面临文化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科技赋能薄弱、青年参与度低三大矛盾。罗城实践表明:当科学传播(如黄大年科学家精神宣传)与地方文化记忆(如地质五七基地中学经历)相融合,当非遗传承(如仫佬族技艺)与青年创业相联结,当双语教育(如仫佬语与普通话)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相结合时,便形成了文化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本质上是通过传播实践修复断裂的意义之网,使全球化冲击下的少数民族获得文化主体性。因此,广西县乡的科技文化协同需以科学家精神为魂、数字技术为骨、青春表达为形。

通过对广西县乡文化生态的调研,可以发现弘扬黄大年科学家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动非遗文化自信是促进地方科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和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科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二是推动双语教育和非遗活态传承,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扶持非遗产业发展,鼓励青年创业就业,彰显青春价值;四是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科技感和文化内涵的文旅IP,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为团队调研小组观看话剧《少年黄大年》

图为团队调研小组实地调研仫佬族特色遗址及相关博物馆

图为团队调研小组采访仫佬族剪纸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后的合照

四、实践展成果:青年语态传播赋能,拓宽科技精神途径

1.青年能力淬炼:31名师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克服高温等困难,圆满完成2场话剧演出、4门微课摄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从话剧的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到微课的策划、拍摄与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同时,通过深入了解黄大年教授的事迹和科学家精神,师生们的科技报国情怀也同步提升,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2.地方发展赋能:团队的实践成果为罗城打造“黄大年文旅IP”提供了核心素材,如原创话剧剧本、微团课视频等。这些素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可用于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同时,团队的活动也为罗城科学家精神研学路线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社会价值升华:微团课将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通过传媒艺术表现手法,以期受到广大团员青年关注。这些微团课将科学家精神从罗城的“地方记忆”升华为“青年共识”,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并认同科学家精神,践行了“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实践促反思:行践悟思促创新,科技精神启新维

基于本次实践,团队总结出“地缘—人才—专业”三维联动模式,为科技创新精神宣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1.深挖科学家精神地缘载体:优先选择科学家故乡、工作地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开展实践活动。如本次实践选择黄大年教授的故乡罗城,通过实地调研和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等资源,结合“场景还原+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的宣讲环境,增强科学家精神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孕育土壤和发展脉络。

2.构建“高校—地方”资源互补机制:借鉴罗城实践案例,高校应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基地”。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提供话剧、微课等内容创作支持,而地方政府则提供场景资源、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等,双方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研学路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3.推动传媒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开发全息剧场、AI数字人讲解等新型宣讲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科学家精神宣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将非遗数字化等技术融入科学家精神叙事,如通过剪纸AR体验等方式,将科学家故事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增强文化厚度,让科学家精神在丰富的文化载体中得到更广泛传播。

4.强化成果转化与文旅联动:注重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地方文旅资产,如将话剧、微课等成果与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按照资政报告建议,开发“科学精神+生态旅游”主题线路,串联黄大年遗迹、仫佬族古村等景点,实现精神宣传与地方发展的共赢。通过文旅联动,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科学家精神,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六、结语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锤炼能力的赛场,是“知行合一”的关键桥梁。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传媒艺术是科学家精神“年轻化表达”的有效载体。通过“传媒艺术+科技创新”的创新实践,团队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地方发展和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实践活动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实践团队立足学院传媒专业特色,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专业所长服务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让青春在投身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以高质量实践成果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力量,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传媒智慧。

未来,应持续深化“专业实践—精神传播—地方服务”闭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羽翼,不断探索传媒艺术赋能科学家精神宣讲的新路径、新方法。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青春动能,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王静,李正     来源: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