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寻迹乡韵”团队调研林里豆腐坊,探寻乡村创业实践路径

    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寻迹乡韵“实践团队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8月初,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寻迹乡韵”团队前往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华丰村林里豆腐坊开展实地调研与实践探访。通过深入观察豆腐坊的运营模式、文化呈现及技艺传承,团队成员不仅近距离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更对传统产业如何激活乡村价值形成了深刻思考,为青年参与乡村发展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功能融合:“前店后厂”激活乡村消费场景
步入林里豆腐坊,其空间布局的功能性设计成为团队关注的首个焦点。工坊被清晰划分为两大区域:左侧为豆腐生产区,石磨、木浆桶、压榨架等传统工具有序排列,老师傅遵循浸泡、研磨、煮浆、点卤、压制等工序制作豆腐,传统工艺的烟火气随豆香弥漫;右侧为消费体验区,原木桌椅搭配暖黄灯光,食客可即时享用刚出炉的豆腐脑、豆浆等产品。
团队观察发现,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透明化的制作过程满足了游客对传统工艺的观赏需求,增强了体验感。另一方面,即时消费直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形成“工艺展示—体验消费”的闭环。成员们认为,这种小而精的运营思路,为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图为林里豆腐坊早餐店 通讯员王瑞琦摄
文化嵌入:农具农产构建乡土叙事空间
调研中,豆腐坊内的细节陈设引发团队对乡村文化呈现方式的思考。角落的编织篮里整齐码放着本地黄豆、绿豆等杂粮,墙角倚着的锄头、镰刀等老式农具,其木柄上的包浆记录着岁月痕迹。这些看似随意的布置,实则是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原。
“豆腐坊不仅是生产场所,更像一座微型农耕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员表示,农具承载着村民的劳作记忆,农产品体现着本地物产特色,二者与豆腐制作场景相互呼应,让到访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自然触摸到乡村的历史肌理与生活温度。这种“无刻意展示却处处是文化”的呈现方式,为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工坊陈列的杂粮与老式农具 通讯员王瑞琦摄
技艺传承:可视化流程破解“传帮带”难题
不同于传统作坊的经验化操作,林里豆腐坊的墙壁上绘制着《豆腐古法制作流程图》,从“选豆—浸泡”到“点卤—压制成型”,每一步工序都标注着具体细节与操作诀窍。团队观察到,不少村民和游客会驻足观看,孩子们更是围绕流程图追问工艺原理。“以前做豆腐靠‘手感’,现在有了流程图,年轻人想学就有章可循。”豆腐坊孙师傅的话让团队深受启发。成员们认为,这种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做法,打破了传统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局限,通过可视化、标准化的呈现,让老手艺更易被年轻一代接受和学习。在李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豆腐制作,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下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制作豆腐 通讯员王瑞琦摄
实践感悟:小作坊里看见乡村振兴大文章
此次调研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藏在豆腐坊的功能设计、农具陈设、技艺传承等细节中。林里豆腐坊以小切口激活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等要素的实践,证明了传统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首先要读懂乡村的价值。”成员们认为,将进一步整理调研成果,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手艺的现代生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专业知识,为类似乡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让青春力量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豆腐坊手艺人合照 高澄艺摄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