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地,滚烫如初。当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踏上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荣光与时代新使命的土地,他们的脚步坚定而热切——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触摸时代脉搏,以青年之智与行,探寻振兴东北的深层密码。
东软集团研发中心的静谧与高效,沈阳鼓风机厂车间的轰鸣与精进,沈阳机床厂厂房内巨型设备的沉稳与新松机器人公司生产线上机械臂的灵动……这些地方不仅承载着东北工业的厚重历史,也闪耀着转型升级的崭新锋芒。青年学子们化身“产业解码员”,深入生产线、对话管理者、剖析财务数据、解构运营模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相机里捕捉的瞬间,头脑风暴后凝练的思考,皆成为他们解读“共和国长子”如何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造华丽转身的第一手素材。那些震撼于精密制造的目光、专注于成本分析的身影,正是青春对“大国重器”最真诚的致敬。
团队调研的足迹更延展至百姓生活的细部肌理。大东副食品商场里升腾的烟火气,多福社区、牡丹社区、长安社区内流淌的邻里温情,构成了另一幅生动的振兴图景。团队成员们穿梭于熙攘的菜市场,在讨价还价声里细察物价波动与供应链韧性;他们走进寻常百姓家,聆听关于供暖改造、社区养老、就业帮扶的肺腑心声。那些俯身记录“菜篮子”价格的专注,那些帮助老人调试手机、安装防滑扶手的温暖瞬间,是青年学子将“民生温度计”置于心头的明证——振兴东北,最终指向的是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在东湖森林公园的绿意盎然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庄严肃穆之间,团队成员们完成了一次精神的穿越与洗礼。漫步于生态修复后焕发生机的公园,成员们深刻感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东北的实践伟力;肃立于纪念馆内承载着壮烈史诗的文物与图片前,炮火硝烟虽已远逝,但先烈们为这片热土抛洒热血的壮怀激烈,却如无声的惊雷滚过年轻的心房。实践团队队长动情地说:“触摸这些历史的痕迹,才真正懂得东北今日的振兴之路,承载着多么厚重的牺牲与期盼。”红色基因在此刻被重新激活,化为青年肩上沉甸甸的时代责任。
调研的结束不是思考的终点,而是行动的起点。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成果与灼热的责任感,团队夜以继日,以专业视角与青年锐气,凝练出关于产业升级、金融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社区治理提升的针对性建议报告。每一份建议书、每一场内部研讨会上激烈的思想碰撞,都闪烁着青春智慧的光芒,饱含着对东北再出发的赤诚之心。一位队员在心得中写道:“在沈阳机床厂摸到那冰凉的机身时,仿佛也触摸到了东北工业的骨骼与心跳。我们记录的数据、提出的构想,若能为其注入一丝活力,此行便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青年学子们的“三下乡”实践,是一次对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的虔诚追随,更是一场青春对家国的深情奔赴。他们在东软的键盘敲击声、沈鼓的轰鸣、机床的沉稳、社区的烟火、纪念馆的静默中,读懂东北的坚韧与渴望;在躬身实践中,将个人成长融入东北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振兴东北,青年有责——当年轻的心跳与滚烫的土地同频共振,当青春的理想在坚实的调研中扎根生长,这便是一曲献给东北振兴的青春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