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弦歌永继”实践队赴永安市多地,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开展实地考察、进行深度采访等方式,梳理永安抗战时期文艺发展历史,以青春之力传承先辈伟大精神。
一、博物馆内溯文脉,两岸情缘一线牵
于永安市博物馆,实践队在讲解员罗梧祯的带领下观看展柜中抗战文艺相关作品,并对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进行采访。“那时,省立师专的学生渡海赴台,蔡继琨在永安创办的音专,培养的人才与作品,都是两岸情感的纽带。”罗馆长的话语里,《放下你的鞭子》的街头演出声仿佛穿越时空——广场上的呐喊、码头上的合唱,艺术早已化作抗战的刀枪。随后,实践队结合罗馆长讲述的抗战时期永安文艺发展历史,在分组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分享抗战时期文艺界先辈陈启肃、林舒谦、郑贞文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抗战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刃、以声聚力的爱国情怀。
二、吉山遗址寻烽烟,军民往事入史篇
于吉山抗战文化遗址群,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寻访当地民众,了解永安抗战戏剧在群众中的影响,并来到羊枣(杨潮)被捕处纪念地,深切体悟先辈以笔为枪、不屈斗争的品质。在采访中,一位当地的老人说道:““那会儿啊,戏班子在空地上就能搭台演抗战戏,满村子的人都跟着起劲,心里头那股子保家卫国的劲儿啊,挡都挡不住!”
三、先遣馆中忆英烈,赤胆精神代代传
于永安市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实践队重温先遣队浴血奋战的历程,进一步了解永安抗战戏剧发展的历史背景。于永安霞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实践队参观改进出版社旧址,观看文字展板,追溯出版社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抗战文化运动。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从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魂脉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队员们深刻理解: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精神的延续,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早已写在先烈的足迹里。
四、文献库里探真章,笔作刀枪续荣光
于永安东南抗战文献资料库,实践队与永安地方文史专家安孝义进行深入交流,安老师强调,党史研究需“大处着眼”梳理历史主线,“小处着手”探究事件关联。他展示的抗战书籍,生动还原了文化工作者以笔为枪、用文字抗战的壮阔图景。
五、纪念馆内忆烽烟,出版园中证丹心
于永安市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实践队重温先遣队浴血奋战的历程,进一步了解永安抗战戏剧发展的历史背景。于永安霞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实践队参观改进出版社旧址,观看文字展板,追溯出版社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抗战文化运动。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与文化坚守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长城,为今日传承抗战精神、凝聚两岸力量提供了深刻启示。
结尾:80年岁月冲刷,永安的每寸红色土地仍镌刻着抗战文艺的记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呐喊犹在耳畔,蔡继琨乐谱里的家国情怀跨越海峡,羊枣笔下的铮铮风骨凝作丰碑,军民共赏抗战戏时的热血沸腾从未冷却。这些记忆,是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刃的赤诚,是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见证,更是刻进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它提醒我们:文艺从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危难时的号角、困厄中的脊梁。这份记忆,让我们读懂何为“以文化人、以文聚力”,更让“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信念,在血脉中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