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语润乡野,声传万家——大学生推普走访调研纪实

    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刘欢 邓安琦 王克群 刘嘉馨 向美霞 代远艳 杜胜东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方言是乡愁的载体,而普通话则是连接未来的桥梁。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7月7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奔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播撒在田野山间。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声音传递文明,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中,探寻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平衡点。这场跨越千里的语言之旅,既是青春的实践,更是文化的深耕。
(图供:团队成员在村子里宣传普通话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七月的骄阳如火般倾泻在黔西北起伏的群山间,将安山村的乡间小路镀上一层灼热的金辉。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的队员们身着统一的浅蓝色队服,在烈日下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头戴遮阳帽,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却依然步伐坚定地行走在蜿蜒的村道上。队首的队员高擎着蓝色队旗,旗帜在热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誓言。
队员们穿行于质朴的乡村建筑之间,白砖红门的小屋与灰墙院落交替闪过,偶尔经过停靠在路边的红色农用车。队员们拿着小蜜蜂轮流宣传推广普通话,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青春奉献的动人画卷。
(图供:队员深入村民家中为村民宣传普通话并邀请村民参与学习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烈日下,身着蓝色队服的队员微微俯身,草帽的阴影遮不住她专注的目光。她手持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精心制作的普通话教学课件,正耐心地向坐在凳子上的村民讲解着。老人身着深色花纹上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好奇的神情,时而点头回应。"您看,这个发音要这样..."队员放慢语速示范着,又热情地邀请道:"团队成员下午在村委开展专门的教学活动,您有空一定要来参加啊!"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落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推普画面。
(图供:队员深入村民家中为村民宣传普通话并邀请村民参与学习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烈日当空,蝉鸣阵阵。实践队队员正沿着乡道宣传时,几位村民热情地招手示意他们停下。"大学生,来喝口水歇歇!"坐在凳子上的村民招呼道。队员们立即停下脚步,在树荫下与村民亲切交谈。身着蓝色队服的队员为村民介绍:"我们在沙地窝窝准备了普通话趣味课堂,有儿歌、游戏,欢迎带小朋友来参加!"村民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回应。阳光透过树叶,在红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出一幅温馨的推普画面。
(图供:团队成员走访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村民路上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用脚步丈量民情,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温度;用语言搭建桥梁,搭建起城乡之间的理解与信任。烈日下的蓝色身影,成为这个夏天安山村最动人的风景。他们不仅带来了标准普通话的推广,更带来了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担当。汗水浸湿的队服上,"语你同行"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见证着这场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温暖传递。
据团队成员在村里走访显示,50岁以上的老人虽能听懂普通话,却仍习惯用方言交流;而20-30岁的乡村旅游从业者已能流利使用普通话,但中年群体仍存在发音不准的问题。方言的根深蒂固与普通话的渐进渗透,勾勒出乡村语言生态的复杂图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