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语”你共赴振兴路,推普实践点亮乡村语言之光

    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刘欢 邓安琦 杜胜东 代远艳 王克群 刘嘉馨 向美霞
七月的黔西北大地骄阳似火。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关于"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赋能"的重要指示,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队员们于6日奔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炽热的阳光将队员们的影子烙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远处的山峦在热浪中微微颤动,像一幅被水洇湿的水墨画。路边的玉米叶子卷起了边,在热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对雨水的渴望。
(图供:实践队队员奔赴教学场地路上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实践队此行的目的地——村里提供的教学场地上,几棵老树投下斑驳的树荫。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与路上时不时传来的方言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队员们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将教学用的白板、白板笔一一摆放整齐。微风拂过扬起浅浅灰尘,在阳光里形成一道朦胧的光柱。教学场地周围的的老人们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年轻人,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一阵热风吹过,带来远处稻田里特有的泥土气息,也吹动了队员们手中崭新的普通话教材,哗啦啦的翻页声像是为即将开始的语言课堂奏响前奏。
(图供: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普通话直播教学截屏)
日下的廊檐投下一片阴凉,微风拂过,绿植沙沙作响。荣获普通话二级甲等的队员身着蓝色队服背对镜头,手中的白班笔在白板上留下一行清晰的拼音——“j-i-ā → 家”。她的笔触坚定,每一个声调都标得一丝不苟。
白板前,六名同样穿着蓝色队服的队员坐在凳子上,仰头跟读,嘴唇微动,认真模仿着教学小老师的发音。左侧的队旗在风中轻轻摆动,上面“语你同行”几个字若隐若现。直播镜头捕捉着这一幕,将这份专注传递到屏幕另一端——或许正有村民跟着轻声拼读,或许有孩子指着手机屏幕,稚嫩地重复:“j-i-ā,家……”。
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朗朗拼读声,混着夏日的燥热与青草香。这一刻,汉语拼音不再只是符号,而成了连接城乡、跨越方言的纽带。
(图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教学场地实拍 刘嘉馨摄)
晚上八点,村里的普通话教学场地亮起了灯。中老年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有的拄着竹杖,有的摇着蒲扇,说说笑笑地走到普通话教学点。实践队带队老师小张正指着黑板上的"荣华富贵"四字:"这叫'róng huá fù guì',不是咱们说的'yóng huá fù guì'。"村民们跟着大声朗读,乡音中渐渐有了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课间,几个老人还互相考问:"克膝头普通话咋个讲?"笑声在夏夜的蝉鸣中格外清脆。
通过双线覆盖,白天直播课覆盖务农间隙,晚间线下课集中辅导,确保“学习不误农时”,团队不仅打破沟通壁垒,更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文化与经济活力。
这场“语言振兴”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深刻论断。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以专业能力解民生之需,用青春之火点燃了安山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普通话的声调与山村的晨雾交融,乡村振兴的乐章正奏响新的序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