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青年之量助推非遗活态传承。2025年暑期,烟台职业学院“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赴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技艺研习、传承人对话等路径,深入触摸文化脉络。
寻秧歌根脉,承百年古韵实践团首站走进海阳市博物馆探寻秧歌的“前世今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秧歌服装、队列形式等变化,了解这项非遗随时代变迁的过程。随后,成员协助海阳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录入海阳大秧歌第九批县级传承人纸质信息。以数字化手段将传承人的表演生平、技艺特点等资料永久留存,为非遗保护筑牢“数字底座”。
图为实践团深入海阳市博物馆了解秧歌发展历史。
中青校媒记者 张博斌/摄
实践团于馆内对话秧歌传承人姜洪力与楼玉蓉,作为搭档三十余年的夫妻,楼玉蓉在丈夫姜洪力的影响下,开始热爱演绎狐狸精样式中的王大娘,如今秧歌艺术已深深融入他们的生活——为钻磨角色王大娘的一个眼神如何妩媚地抛出,老两口能像讨论家常便饭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较真”到凌晨两点,秧歌将两人的生活编织成与传承共生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祝嘉兵寻访传承人姜洪力。
中青校媒记者 张博斌/摄
“小嫚”是海阳大秧歌中极具特色的角色,其灵动的身段、娇羞的神态,蕴含胶东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实践团在从事秧歌文化工作36年的纪文清指导下学习秧歌经典动作“十字步”,一同录制小嫚角色教程。从脚步的轻点到手腕的翻转,从眼神的流转到面部表情的拿捏,无一不细致讲解。成员则通过多方位录制,精准捕捉每一个动作细节,并用文字记录下关键要领。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纪文清学习小嫚“十字步”。
中青校媒记者 张博斌/摄
实践团步入环宇秧歌传习基地,寻访到专攻乐大夫的鞠进东、鞠明东、刁永清。在交流中了解到,从老一辈传承人鞠洪钧到鞠进东、鞠明东,再到刁永清,秧歌接力传承已近百年,这份传承的背后,是他们对秧歌刻在骨子里的热爱,造就了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
探文创融合,焕非遗新彩 “传播得先懂年轻人的语言”。海阳市天宁艺术中心的手艺人范绍宁提到秧歌文创灵感主要来源于原汁原味的秧歌文化,也要顺从时代潮流发展,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爱好,让非遗文创年轻化、潮流化、破圈化。
图为实践团与手工艺人范绍宁探讨秧歌发展新方向。
中青校媒记者 张博斌/摄
悟陶艺智慧,传古老技艺海阳土陶历经数百年,其制作技巧更是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实践团前往方圆街道迟家村寻访土陶传承人高国,在古朴的土窑作坊里,高国向成员们展示陶器制作的全过程:从取土、和泥、制坯,到入窑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古老的智慧。实践团成员在倾听的同时记录制陶技艺,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深知文化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未来,实践团将把海阳学习所获,转化为更具落地性的传承举措,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用年轻人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让文化瑰宝在代际传递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中青校媒记者 胡雨晴 潘康 张博斌)
学校:烟台职业学院
团队:“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
文章作者:胡雨晴 潘康
摄影人员名字:张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