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进行时:暨南学子深入梅州清凉山 以“融媒+”助力西阳茶文化破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2025年8月27日至31日,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梅影茶踪”突击队8名队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开展了以“融媒赋能西阳镇茶文旅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依托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访谈、非遗体验、文创开发与融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全面助力西阳茶文化推广与产业振兴,探索以文旅融合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吸引年轻群体、传播客家茶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产业一线,体悟茶韵匠心,开展融媒体助农传播
团队首站抵达西阳镇清凉山茶叶生产基地,在苏记祥实业公司负责人的介绍中,系统了解了当地茶产业五百余年种植历史及“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经营模式。队员们沉浸式参与茶叶采摘、手工炒制、烘焙等全流程,亲身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炒绿”的传统技艺,深刻认识到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对提升茶叶附加值的重要性。
为扩大清凉山茶品牌影响力,实践团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在视频号平台开展客家炒绿制作非遗直播。直播实时展示手工制茶技艺,讲解茶文化背景,互动解答茶叶品鉴问题,累计观看人数556人,获赞1.1万次,有效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和受众参与感。团队还协助企业策划短视频内容,计划于小红书、抖音等多平台发布,以轻量化、年轻化的语态传播茶文化,初步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茶旅营销模式。
二、聚焦痛点难点,提出茶旅融合方案,推动文创IP落地
团队先后走访梅州忆清凉农旅公司、西阳山水文旅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通过与管理层、市场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梳理出西阳茶产业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品牌识别度不足、对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较弱、文旅融合层次较浅、销售渠道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商科专业背景,提出以“文创+融媒”双轮驱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在文创方面,团队为西阳镇量身策划了 “茶宝宝”IP系列周边产品开发(文创茶包、茶宠、旅游纪念品等)及主题文旅路线设计,强调情感化、故事化表达,契合Z世代审美与消费习惯。在融媒推广方面,团队建议整合小红书、B站、抖音等平台资源,构建“文化传播—品牌塑造—产品销售”闭环,通过短视频、Vlog、图文笔记等多种形式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实现从“引流”到“转化”的跨越。
三、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客家茶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团队在慕山青职业培训学校深入学习客家茶艺,体验炒绿冲泡十二式,理解“和、敬、俭、真”的茶道精神;在客天下文化体验区亲手制作擂茶,感知客家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体验不仅让队员掌握了传统技艺,更深刻体会到茶作为客家文化载体,所具有的凝聚情感、传递礼仪、沟通中外的重要价值。
团队还专程赴中国客家博物馆调研,溯源客家民系迁徙、奋斗及茶文化外传的历史,特别是客家侨胞将炒绿带至海外的历程。作为侨校学子,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以“茶”为桥、以融媒为媒介,向世界讲述客家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四、总结实践成果,明确未来方向,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突击队本次活动实现了多项预期成果:一是通过融媒体直播与内容分发,显著提升西阳茶叶品牌知名度;二是完成“茶宝宝”衍生文创产品初步设计方案,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创新思路;三是通过深入调研和与企业、政府多方座谈,撰写并提供茶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四是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建立传播矩阵,持续发布优质内容,助力西阳茶文化破圈传播。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依托特色资源夯实产业基础,也要借助文化创意和数字传播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未来,团队将继续保持与西阳镇的合作关系,推动“茶宝宝”IP落地与产品化,协助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持续运营新媒体账号,并定期回访评估实施效果,真正实现“让年轻人爱上客家茶,让世界品味客家情”的愿景。
此次实践活动锤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彰显了暨南学子弘扬文化、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团队将继续依托学校侨校特色和商学院资源,为西阳茶产业振兴和梅州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实践团队信息:
团队名称:暨南大学“梅影茶踪”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指导老师:孟朗、尹港港、苏晓艳
团队成员:陶镘祁、董怡婷、武之彤、李荷娜、龙沐仪、黄旭、尧宇暄、熊海林
实践地点: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
实践时间:2025年8月27日–8月31日
支持单位:共青团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