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长沙学院“纹脉传声”实践团赴张家界非遗音乐调研:探寻亘古之艺术,弘扬崭新之风采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纹脉传声”暑期社会实践团
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助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并以数字媒体形式保存并传播非遗音乐深蕴,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纹脉传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张家界市及张家界市属桑植县,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深化了对非遗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与仗鼓舞传承人的合影。汤淑贤 供图
团队到达张家界时,正值土家六月六祭奠——壮观宏伟的七十二奇楼金碧辉煌,承载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在这里,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摩欣赏了各式各样的表演,傩戏、阳戏、桑植民歌、天女散花、舞龙、上刀山、火壶等传统艺术令人目不暇接,受到了最直接的震撼,并借此机会进行了深度学习。
图为非遗音乐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团队成员正着手录制工作。汤淑贤 供图
同时,团队还前往张家界土家族风情园与桑植各非遗艺术传承人住处,开展宣传准备活动以及深层次调研学习。花灯戏、仗鼓舞、傩戏传承人的一声一缕唱腔,一丝一颤律动,皆是闪耀千百年的传统艺术最深情的表达。不论男女老少,艺人们对自己所精通的艺术都满怀热爱,大部分技艺的传承都是通过口口相授和纸质档案,他们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人生无私地奉献给表演与传承。
 
图为傩戏表演艺术家。权昊东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黄道英老师一直伴团队同行,为团队介绍其他非遗传承人,倾囊相助。
“《花大姐》、《三根丝线三指长》……这都属于小调,那么把小调拉长,它也就能转变为山歌……”黄老师柔和有力的嗓音,细细勾勒出桑植民歌悠久的图谱,在团队成员的脑海中回响。她坦言道:“我们也希望更多年轻血液学习并弘扬非遗文化!”
通过对黄老师的访谈以及她对团队成员的指导和交流,成员们极为详尽地学习了解了桑植民歌的乐理知识、传承历史与发展状况,聆听了贺龙将军带领桑植人民参加的伟大红色革命进程,也进一步明确了使用数字媒介实施保护的方法,为非遗音乐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黄道英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传授桑植民歌知识。权昊东 供图
团队成员如饮甘露,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命题,展开多维度工作:向游客、非遗相关人员发放并回收百余份调查问卷,形成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程度的认知;也对艺术表演、相关展馆陈列物进行拍摄或录音,以音视频的形式将中华人民的艺术瑰宝留存下来;同时,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了解并记录了传承人的故事和诉求。
采用这样的方式,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构建非遗音乐及相关艺术形式数据库:一是能对非文化物质遗产的形态、历史进行留档,有更稳定、更难以磨灭的保护机制,便于阅览与查找;二是以多媒体形式展现非遗魅力,更能促进非遗音乐、技艺的代际传承,符合当今信息获取节奏,吸引年轻人进行传承学习。团队也构想出,在不埋没非遗音乐本身的特色与韵味的前提下,融合流行音乐元素,制作拥有鲜活生命力的结合音乐,这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非遗传承保护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们正在炎炎夏日拍摄非遗花灯传承人的表演和其艺术道路自述。李意芬 供图
哪怕是从最笨拙的音与步开始,哪怕是要历经沧桑岁月的风蚀和无数掌间温度的摩挲,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从最根本的、细水长流的伟大精神内核中生出的艺术也不会轻易地消逝,它们是人民追求美好与幸福的诉求,承载着多少欢笑、泪水与血汗的底蕴。在团队成员的辛劳付出下,它们将以新时代数字化的方式留存和重生,而这正是一种努力,也是一种警醒,告诉人们,切不可忘本,切不可摒弃优良传统文化,要做出行动,让其在一代代人民的生活中焕发别样的光彩。

图为傩戏传承人的表演道具。吴书勤 供图
桑植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道英老师也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桑植非遗传承队伍,比如桑植民歌、花灯,社会各界给予更多支持,通过多方努力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希望与高校或研究团队合作,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共同整理出版教材、建立系统的非遗知识教学体系,在艺术熏陶中感悟保护价值,赋能非遗传承,尽己所能,共同探寻非遗音乐的前进之路,为世界文化增添一笔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