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遗产型景区的治理尤其是非正式经济部门的管理,成为检验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场域。南京市明孝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也面临着流动摊贩、非正规导游、临时摄影等带来的秩序与民生双重挑战。为回应这一现实命题,2025年7月3日至14日,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明韵探遗”实践团在教师苏静的带领下,深入明孝陵景区,开展为期十天的“遗产型景区非正式部门治理”主题社会实践,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与案例追踪,力图探寻秩序与包容并重的治理新路径。
“明韵探遗”动员大会
一线观察,诊断治理症结 实践团以明孝陵景区为核心,聚焦神道、美龄宫、植物园入口等高人流冲突区域,系统记录非正式经营行为与管理的现实张力。团队成员发现,流动商贩多集中于树荫、岔路口等管理盲区,与管理人员开展“游击”互动;街拍摄影师长时间占据核心景观位,影响游客正常通行与体验;景区外围“黑车”违规揽客、随意议价,存在明显安全隐患。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正式管理资源有限、合规成本过高、多元需求未能有效疏导等结构性问题。
队员采访明孝陵工作人员
倾听多元声音,捕捉真实诉求 团队先后对摊贩、临时摄影师、“野导”及景区管理人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共计四十余场。多数非正式经营者表示,并非不愿合规经营,而因固定摊位租金、管理费等高门槛难以负荷;部分从业者提出,希望有“过渡性”的经营空间和更合理的备案管理机制。管理方则坦言,当前治理以驱赶、罚款为主,效果短暂且执法资源消耗大,亟需探索疏导结合、精细分类的新机制。
队员拍摄到的明孝陵景区的治理
共治路径:疏堵结合,刚柔并济 基于扎实的一手资料与多轮研讨,团队提出,明孝陵景区的治理应突破“一刀切”思维,从单一管控转向多元协同。具体建议包括:设立“柔性管理时段/区域”,在特定时间段或非核心区域开放低成本临时摊位;探索“备案积分制”管理,对合规经营者给予有序经营资格;构建管理方、商户、游客、社区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推动数字治理工具如摊贩登记小程序、游客反馈二维码等的应用,提升管理响应效率与透明度。
苏静老师召开阶段会议
青年担当:把论文写在遗产保护一线 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遗产景区复杂治理现实的理解,也提升了其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回应真实问题的能力。正如队员所言,“这一次我们走出课堂,触摸到的是红墙下的生计与秩序、古老遗产与现代治理的碰撞。我们希望明孝陵不仅是一座陵,更是一个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活态空间。”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整理访谈与观察材料,形成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提交景区及相关部门参考,助力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相得益彰,为可持续治理注入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