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黄河“几”字型,探寻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的发展历程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中游队考察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30 关注:
摘要: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中游队于2023年7月22日-8月3日赴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十余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及科学讨论,对黄河中游流域水土保持与灾害防治措施、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成效有了深刻的了解,对黄河中游各地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清晰的认知,对黄河“几”字湾的由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将学习老师们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敢于吃苦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黄河中游,社会实践,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乡村振兴,黄河“几”字湾

1调研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中游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梳理黄河中游流域亟待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迫在眉睫。
黄河中游流域由于地势陡峭、降水不均、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黄土高原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加剧及次生灾害的发生。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是黄河流域中游的主要沙漠,丰富的风力、稀疏的植被导致了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则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频发成为严峻的问题[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地质构造是黄河九大拐弯的一大重要原因,长期的构造演化、冰川作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人类的干预,共同塑造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河道。这些过程对于黄河河道的形态、河谷地貌及流域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2调研目的及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因此,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推动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乡村振兴工程、沙漠治理模式以及地层构造在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畅通黄河、智慧黄河、和谐黄河建设中的重要意义[4],长安大学“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中游队开展了黄河流域专题调研,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调研黄土塬治理现状和未来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对固沟保塬工程的影响、调研植树造林和其他沙漠绿化工程等对于黄河中游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调研乡村振兴新模式和新成效以及考察流域地质构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22日至8月3日,长安大学“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中游队随黄河科考中游队赴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十余县市开展了为期13天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此次实践围绕黄河流域中游段的水土保持、生态屏障、能源转型、三水转化、黄河文明、气候变化、碳循环、黄河“几”字湾的形成原因及动力学以及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等问题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总行程超过四千公里。通过本次黄河科考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的集体意识得到了强化,思想受到了激励,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

3调研内容
3.1 水土保持
由于地势陡峭、降水不均、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黄河中游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进一步导致河道淤积加剧和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因此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进一步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在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畅通黄河、智慧黄河、和谐黄河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实践队开展了以“固沟保塬”为主题的专题调研。
7月22日、23日,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位于董志塬边缘的固沟保塬工程,并调研了暴雨对黄土塬的影响。7月31日,实践队前往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调研学习,实践队员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园区水土保持文化展厅、“三道防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小石沟气象园、柔性溢洪道试验坝、育林沟水土流失规律观测径流小区等,并现场就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3.2 沙漠治理
沙漠丰富的风力、稀疏的植被导致了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则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频发成为严峻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沙漠绿化工程等对于黄河中游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实践队开展了“荒漠化综合防治”主题考察。
7月25日,实践队在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进行考察学习,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生物土壤结皮试验场、蓝藻培养基地、大型可控型称重式蒸渗仪群等多种防风固沙实验场。7月27日,实践队前往库布其光伏治沙基地考察亿利生态光伏发电综合治理项目。7月28日,实践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当地林业和草原局进行座谈,并赴达拉特旗进行野外调研。
3.3 乡村振兴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成效,实践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考察调研活动。
7月24日,实践队依次前往隆德李士村、隆德红崖社区以及西吉龙王坝村进行乡村考察。三个村都各有特色,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真正做到乡村振兴新模式。
3.4 黄河“几”字湾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其河道的形成是长期地质作用和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的构造演化、冰川作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人类的干预,共同塑造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河道。这些过程对于黄河河道的形态、河谷地貌及流域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对域内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黄河成为中国泛滥最严重、改道最频繁的河流,因此黄河也被称为“九曲黄河”。实践队围绕黄河改道展开黄河“几”字湾成因为主题的考察调研活动。
7月25日,实践队前往参观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黄河拐弯。7月27日,实践队实地调研贺兰山-盆山构造与黄河展布耦合。7月28日,实地调研巴彦淖尔-包头的黄河“几”字湾。8月3日,在壶口瀑布、潼关古城实地调研黄河流向与断层之间的联系。

4调研结论与总结
4.1调研结论
(1)黄河中游频灾害,水土流失是关键:黄河中游地势陡峭、降水不均、人类活动频繁,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的风险。要缓解甚至遏制这种趋势,采取“固沟保塬”等水土流失治理手段极为关键。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调研、明晰了暴雨对黄土塬的影响,对黄土塬的固沟保塬治理工程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只有将“固沟保塬”工程持续进行下去,加快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才能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入动力;
(2)万里黄沙焕生机,满目苍翠现奇迹:黄河中游有着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沙漠地区,该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实践队跟随科考队对该地区的荒漠治理工作进行了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沙漠绿化工程对黄河中游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深入了解了目前沙漠化治理的进度与成果后,被万里黄沙到无垠绿海的惊天变化所震撼的同时,我们的实践队员也深刻认识到: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点是治理沙地沙害,而不是消灭沙漠,人类更要学会与沙漠共存,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3)脱贫攻坚需巩固,乡村振兴有成效: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实践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成效。对隆德李士村、隆德红崖社区以及西吉龙王坝村等乡村的考察,让考察队员看到了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不同策略,深刻认识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模式在带领村民奔上小康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地质构造定流向,明晰黄河“几”字湾:黄河河道的形成是长期地质作用和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长安大学资源学院李永军教授对于黄河流向和地质断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跟随科考队在李永军教授的带领下,调研了多处黄河流向发生改变的地点,深刻认识到了地质构造对黄河流向的影响。地表地貌只是表象,黄河流域终归是由深部的地质构造控制,这一结论在本次黄河中游科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次验证。
4.2调研总结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历经13天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了黄河中游灾害治理的重点;认识到了荒漠化治理仍任重道远;学习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成效;认识到了地质构造对黄河“几”字湾的控制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切实把现实问题凝练为科学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解决科学问题己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鄂尔多斯:探索科学治沙  打造沙漠绿洲[J].国土绿化,2021(06):34-36.
[2]    彭建兵,兰恒星,钱会,等.宜居黄河科学构想[J].工程地质学报, 2020, 28(2):13.
作者:刘银鹏 何柯璐 周佳薇 宋天生 李琰奎 张雪松 来源:刘银鹏 何柯璐 周佳薇 宋天生 李琰奎 张雪松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