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为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红旗‘豫’艳赓续大别山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7月6日至7月8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革命老区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深入而富有意义的学习之旅。聚焦大别山精神及其在当代的宝贵价值,培养团队成员“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7月6日,项目团队按计划开展首日研学活动,其主要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以及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进行了参观。
第一站,河南大学“红旗豫艳,赓续大别山精神”项目团队踏访了鄂豫皖首府革命博物馆,亲身感受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历史的遗物,将团队成员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见证了董必武、周恩来、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也了解到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帅的英雄事迹。
随后,项目队伍前往新县烈士陵园参观研学。烈士陵园内,纪念碑高高矗立,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蓝天下熠熠生辉。他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献花仪式。每位学生手捧黄色菊花,将花朵一一摆放在纪念碑前,以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哀思。随后,全体肃立,向烈士们深深鞠躬,表达他们的由衷敬意和深沉哀思。
此图为实践队伍学生在纪念碑前鞠躬 河南大学 熊子丹供图
下午,团队成员前往当年红军在大别山地区的重要指挥中心——指挥部旧址。走进指挥部旧址,仿佛穿越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队伍走进指挥部的生活区。这里展示了当年红军指挥员们的生活场景。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指挥员们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毛泽东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了艰难的岁月,点燃了革命的希望。
7月7日,河南大学的”红旗‘豫’艳——赓续大别山精神”暑期实践小队在田铺大湾和许世友将军故里开展第二日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9点实践小队到达许世友将军故里。实践小队着重参观了许世友将军生平事迹展厅和许世友将军墓地。在许世友将军生平事迹展厅中,实践小队通过图片、文字、遗物了解了许世友将军光辉一生和独特个性,认识到许世友将军的四大特点:对党、国家、领袖的无限忠诚、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战士、群众血肉相连的亲情和将军深深地孝母情怀。在许世友将军墓地前,实践小队进行了缅怀活动,诵读了许世友将军伟大的一生,祭拜了许世友将军的英魂。
下午3点,实践小队到达田铺大湾,在此探寻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感受到党把人民放心间,人民将党高高举起的双向奔赴;了解到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振兴家乡的好政策;领会到当地政府和人民脱贫攻坚,敢为人先的精神。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田铺大湾居民扶先生 河南大学 阮琪供图
团队成员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在与居民扶先生的交谈中,实践小队对田铺大湾中的传统手艺——绣花鞋垫、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皮影等有了更好了解,小队成员由此深思传统技艺的继承问题和宣传工作。
7月8日,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书记谢纳泽,副书记刘闯及辅导员热孜万古丽,常颖来到新县指导并参与团队活动。该日活动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展,活动开始前,谢书记对团队成员强调,要通过“看、听、走、谈、悟”等形式,倾听红色故事,深刻领悟和传承大别山精神。
在聆听大别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孙伟《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深刻而又生动的讲座中,实践团队成员对大别山精神的历史溯源有了深刻认知。“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犹如一座巍峨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画卷上。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一同聆听《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主题报告 河南大学 刘梦圆供图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中外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了解这一段历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一同参观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深刻体会了大别山精神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团队成员聆听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的战斗故事,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定信念、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
往昔古难不在,今日韶华长存,来日繁盛可期。此次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团队成员表示,将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前的合影 河南大学 陈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