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上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走乡村,促振兴”实践团队深入贡山县茨开镇,实地探访了当地脱贫攻坚带头人,原牛郎当村党总支书记,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怕苦不怕难得精神,成为引领牛郎当村村民走向经济小康的典范,同时还走访了贡山县幸福村和安置点的建设现状,深刻体会和学习了什么是“乡村振兴”,什么是“民族团结”,看到了乡村新旧变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使命感。
图1:实践队成员与余新劳模交流
余新,傈僳族,1958年10月出生,贡山县茨开余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茨开镇茨开村党支部书记、茨开镇茨开村党总支书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余新先试先行、敢为人先,勇于向贫困发起挑战,多年来专注于草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用一次次的失败趟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路,让自己摆脱贫困的同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011年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2013年荣获第五届,2021年荣获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拔尖农村乡土人才”。
在访谈中,余书记分享了他自幼助农,家境贫寒,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和采野菜维生的经历。因经济拮据,1974年辍学后担任村会计,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面对单一种植困境,他尝试多样作物,终以草莓种植成功破局。受野草莓启发,余新历经多次试种失败,后调整种植时间至冬季,利用贡山气候优势,成功培育出冬季草莓,实现了从野生到种植的转变,并推广至牛郎当地区,带动村民增收。
图2:余新劳模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草莓基地
实践团队还在余书记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草莓苗种植基地,深入了解了草莓的生长情况及种植技术。此行不仅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余书记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图3:实践队走访余新劳模创新办公室合照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做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这个地方,出国容易,出省难”2021年,云南启动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374个沿边行政村已在2023年底全面建设完成。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31元,人口数较2019年增加1.6万人。沿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450公里的边境线,让怒江州成为全省边境村最多的州市之一。西倚高黎贡山,与缅甸接壤,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距贡山县城18千米。实践队在民族宗教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幸福村落,学习了解边疆幸福村建设路径。绿意盎然的树林、草果长廊等元素为墙面背景的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格外美观。村民房前屋后的“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里,花团锦簇、郁郁葱葱;昔日边远穷困的边境村寨美丽蝶变,成为村民的幸福家园。
图4:实践队走访边境幸福村
以前村民们出门上山下山要走一天,现在修好安置点和翻新了村落之后,家家户户通电通网,有困难及时能够找到政府,村庄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民宗局副局长霜瑞向同学们介绍道。村民发展草果种植产业的劲头更足了,日子越过越好。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政府在推动边境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使命感。
图5:贡山县境内安置点之一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此次走访不仅为实践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学习机会,更为他们树立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榜样。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与智慧。(供稿: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走乡村·促振兴”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