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鱼灯,传承古韵:大学生助力非遗文化闪耀新时代
在时代新潮奔涌的当下,传统文化如熠熠星辰,召唤着青年一代回溯历史长河,拾起失落的珍宝。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鱼灯传承实践活动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鳌头村热闹开展,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团队“鱼灯探源 雒韵兴扬”深入当地社区与校园,携手民间艺人,为古老的鱼灯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让这一承载着 3000 年历史底蕴的技艺在现代社会泛起绚丽涟漪。
溯源寻根:鱼灯历史的初探索
为开启鱼灯传承之旅,实践团队一头扎进图书馆古籍室、地方文化馆,在故纸堆与老物件中探寻鱼灯起源。据史料记载,鱼灯文化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彼时沿海渔民为祈求出海平安、鱼获满仓,以竹篾为骨、彩纸为鳞,制成鱼形灯盏,于夜间舞动,模仿鱼群游动姿态,后逐渐融入岁时年节庆典,成为地域标志性民俗。“岁时伏腊,渔人结彩为鱼,燃灯其腹,列阵舞于滩涂,祈佑海晏鱼丰。”寥寥数语,勾勒出先辈依海而生,借鱼灯向苍茫大海祈愿的虔诚画面;“春汛至,渔人聚,扎鱼灯以祈海晏鱼丰,灯燃彻夜,号声绕岸”,寥寥数语,勾勒出先辈们向大海讨生活时的虔诚与期盼。队员们在走访老艺人时听闻,当地鱼灯制作工序严苛,从选竹、破篾、扎架到裱糊、彩绘、装饰,每一步都饱含先辈智慧,如竹篾选材必用特定年份毛竹,柔韧性与坚韧度俱佳,方能撑起灯型;彩绘颜料采自天然矿石、植物,经研磨、调配,色彩百年不褪色,这些精细门道令学生们惊叹不已。
图为师傅指导实践队成员。
匠心传承:指尖上的非遗接力
实践基地里,鱼灯传承人成积森师傅亲授技艺,学生们簇拥而观。“这编竹篾讲究力度均匀,穿插角度要精准,错一点框架就歪扭。”师傅边说边灵活摆弄手中篾条,眨眼间,鱼身骨架雏形初现。大学生们跃跃欲试,上手却困难重重,篾条割手、框架松散是常事。但他们不气馁,反复练习,手指磨破缠上创可贴继续。并在裱糊后的鱼灯上绘制传统吉祥纹案,锦鲤跃龙门、荷花映双鱼等图案栩栩如生,引得师傅连连称赞:“年轻人想法新,给鱼灯添新意,这传承有希望!”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制作鱼灯。
光影流彩:鱼灯点亮社区与校园
华灯初上,社区广场变身鱼灯海洋。大学生们手提自制鱼灯,穿梭游走,演绎“鱼群嬉闹”“蛟龙逐浪”场景,居民们纷纷驻足,孩童们欢笑着追随鱼灯奔跑。“好些年没见这么热闹的鱼灯舞,老祖宗的玩意儿又活咯!”年逾古稀的老者眼眶湿润。校园文化节上,鱼灯展示区琳琅满目,创新鱼灯作品吸睛无数:融入动漫元素的卡通鱼灯、装有电子闪灯的科技鱼灯,还有以环保材料制作的绿色鱼灯,同学们在传承中创新,为鱼灯注入时代内涵,让非遗走进青年生活核心圈。
图为实践队成员返校合影。
青春回响:传承之路的感悟与展望
“参与鱼灯传承,像握住历史接力棒,非遗不再是书本抽象符号,而是鲜活文化生命。”团队负责人刘津汐感慨。这场实践,大学生们为鱼灯文化传承拓新路,线上直播吸引百万流量,文创产品开发让鱼灯“飞入寻常百姓家”。将鱼灯制作推向更广阔天地,屏幕那头,天南海北的爱好者跟着比划,古老鱼灯跨越山海,借青春之力重焕生机。他们深知,非遗传承道阻且长,但青年力量可熔铸古今,未来将以所学专业为翼,携鱼灯游弋更广阔天地,让非遗之光在岁月长河熠熠生辉,照亮民族文化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