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青编博华小分队深入博白县博白镇,针对当地特色传统工艺——博白芒编展开了深度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博白芒编的产业现状、发展困境以及未来机遇,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博白芒编历史悠久,享有“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美誉,产品大量远销海外。调研团队在广西博白佳裕工艺品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规模较大,拥有三个工厂,其中位于城南产业园的新厂面积近4万㎡,在同行中颇具规模 。2024年公司年产量高达4500万件,主要通过外贸商团队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博白芒编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原材料供应来看,虽然竹子、部分塑料藤产自本地,但海草、水葫芦等原材料多依赖进口。像印尼藤,由于印尼政府限制出口,只能从马来西亚进口,部分甚至涉及走私渠道,这给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带来了风险。同时,随着桉树种植的扩张,本地芒草生长受到影响,原材料供应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在生产环节,尽管公司采用“公司 + 农户 + 订单”的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尤其是为农村妇女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忙时节当地劳动力不足,影响产量;年龄较大的纺织工因眼力等问题,在编织复杂花样时存在困难,需要年轻编工补充力量。

销售方面,博白芒编目前主要依赖线下外贸销售,线上销售尚未充分开展。公司负责人表示,线上销售需要大量的运营管理人力,且对工厂的现货供应和生产能力要求较高,公司更专注于发挥自身在产品制作上的优势,为其他外贸公司供货。此外,线上市场竞争激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导致库存积压等问题。而海外销售也受到海运费波动的影响,如2024年五六月份,受红海事件影响,海运费大幅上涨,许多客户取消订单,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尽管面临挑战,但博白芒编也有着独特的发展机遇。公司通过在产品中搭配镜子、时钟等元素,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逐步减少桉树种植,有望恢复本地芒草等原材料的生长,改善原材料供应状况。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关注并参与到博白芒编的调研中,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团队的调研,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索“博白芒编 + 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模式,提升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困境,也为博白芒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方向。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博白芒编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困境中寻得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