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信江星火青年方志敏纪念馆实地调研报告

时间:2025-02-24     阅读:

1924 年,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运动中。他深入江西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耐心发动农民成立协会,提出 “平债均田” 的响亮口号,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斗争。他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出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的正确阶级路线。北伐战争时期,他担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积极动员数万农民为北伐军运送粮草、侦查敌情。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这一阶段的实践,不仅锤炼了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也为后来创建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迅速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他领导的弋横暴动,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赣东北革命的烽火,成功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也就是后来发展壮大的闽浙赣苏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推行 “耕者有其田” 政策,彻底废除了压在农民身上的高利贷,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他还创办红军学校、兵工厂,首创 “地雷战” 战术,凭借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一次次粉碎国民党的 “围剿”。在苏区建设中,他极具前瞻性,注重经济自立,发行红色股票、发展对外贸易,把根据地建设成为令人瞩目的 “方志敏式” 模范苏区。这一时期,他系统地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路径思想,以务实创新的治理能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 “局部执政” 的重要范本。

为了掩护中央红军长征,方志敏毅然奉命率红十军团组成 “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牵制敌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重兵围堵,他毫不畏惧,浴血奋战数月。然而,在怀玉山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被俘后,蒋介石亲自劝降,妄图让他屈服,但方志敏坚贞不屈,痛斥道 “共产党人永不屈服”。在狱中,他以笔为武器,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 16 万字的著作,用激昂的文字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革命理想。北上抗日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以自我牺牲践行了 “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 的誓言。他的抗日救亡坚定立场与狱中文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的士气。

在南昌军法处的牢狱里,方志敏被囚禁了六个月。这六个月里,囚室成了他最后的战场。他通过秘密渠道传递文稿,在《死!—— 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他坚定地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些文字,既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论总结,更以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的革命者形象,为共产党人树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1935 年 8 月 6 日,方志敏从容就义,他的狱中著作成为唤醒民众、传承信仰的火种。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留给后代的遗言,将永远激励革命的后来人。” 方志敏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方志敏于狱中蘸着血泪挥就的《可爱的中国》,不单单是一首深情礼赞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更是一座于黑暗中巍然矗立的精神灯塔。在书中,他笔下所描绘的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的未来中国,与他身处囹圄却依旧坚贞不屈的身影,共同熔铸出一种跨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品格:以坚定信仰为核心的崇高理想信念、以人民为根本的赤诚深厚情怀、以安贫乐道为荣耀的价值坚守、以实践为利刃的斗争智慧。这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当代青年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方志敏的精神,诞生于 “山河破碎风飘絮” 的动荡危局之中。在《可爱的中国》里,他把中国比作 “生育我们的母亲”,痛心地陈述着祖国被帝国主义 “恶魔” 肆意肢解的悲惨状况,然而,他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种理想主义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想:少年时代,他因亲眼目睹农民 “禾镰挂上壁,饭就没得吃” 的艰难困苦,便立志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创建苏区时,他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积极发展经济,让 “从前穿不上裤子的雇农,现在穿上新棉袄”;即便在狱中,戴着十斤重的铁镣,他仍奋笔疾书,写下十余万字的著作,将狭小的囚室变成了传播真理的神圣讲堂。他的理想,始终深深扎根于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斗争,始终伴随着 “改善工农生活” 的实际行动。这种“仰望星空” 与 “脚踏实地” 的完美统一,正是当代青年急切需要的精神坐标 —— 在物质充裕的时代,要时刻警惕自己沦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浪潮中,坚决拒绝 “躺平”“摆烂” 的虚无主义,以 “清澈的爱” 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当面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 “躺平焦虑”“就业内卷” 等现象时,方志敏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 的英勇抉择就显得格外震撼人心。他在《清贫》中这样自述:“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而自己仅有的财产不过是 “几套旧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这种对物质享受的决然摒弃,恰如一把锐利的剑,尖锐地叩问着当下盛行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当部分青年深陷 “房车焦虑” 时,方志敏用他的一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为了什么而奋斗。他笔下 “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 的美好愿景,与今日我们所追求的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的伟大目标一脉相承 ——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具备 “功成不必在我” 的宽广胸襟。

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问题,方志敏精神无疑是一剂良药。当学术造假、贪污腐败等不良事件不断冲击社会公信力时,他 “洁白朴素的生活” 充分彰显出共产党人 “不要人夸颜色好” 的纯粹高尚本色;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消解英雄的伟大功绩时,他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的呐喊,成为捍卫精神丰碑的铁证。这种精神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新构建一种 “超越性价值”:在资本逻辑之外,重新确立奉献、诚信、公正等美好品德的价值标准。

传承方志敏精神,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历史场景,而是需要进行 “创造性转化”。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在 “可爱的中国” 与 “青春之我” 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实验室中攻克 “卡脖子” 技术时,要铭记他 “创造光明的新世界” 的殷切期许;在乡村支教、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延续他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深厚情怀;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汲取他 “愈艰苦,愈奋斗” 的坚韧精神。对于社会而言,需要将这种精神基因融入制度建设之中:用 “方志敏式清贫观” 来滋养廉政文化建设,以 “地雷战创新思维” 推动社会治理变革,让 “苏维埃民主实践” 为基层协商机制提供有益的启发。

方志敏曾在狱中满怀希望地预言:“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如今,高铁飞速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航天器在浩瀚星河中自由遨游,今日之中国,已然如他所愿。然而,精神的传承是永无止境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方志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可爱的中国” 的宏伟蓝图,更是建设 “可爱中国” 的永恒动力 —— 这份动力,体现在青年接过历史接力棒时坚定有力的步伐中,体现在每个人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的平凡坚守里,永远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方志敏.jpg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