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一剪一纸润童心,一摘一播助农情

时间:2025-07-09     阅读:

7月6日清晨,来自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彩非遗行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迎风招展,拂过一张张年轻面庞。这一天,他们以非遗为舟,载满热忱与匠心,从教室启航,驶向田野——上午,文化薪火在季店乡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悄然点燃;下午,青春活力在孝昌三苏合作社的桃园里蓬勃绽放。非遗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了文化的传承与助农的担当,让古老智慧在今日焕发出双重的光芒。
当朝阳的金辉洒进小学教室,非遗的种子便在童真的心田悄然萌发。在书法课堂上,笔锋游走,墨香氤氲,孩子们屏息凝神,在提按转折间触摸汉字千年的风骨,墨迹里流淌的是时间无声的教诲。剪纸课更是别样风景:红纸翻飞,剪刀开合,孩子们全神贯注,小手灵巧地复刻着民间的巧思与吉祥的密码。一张张稚嫩脸庞上闪动着好奇与专注,那小心翼翼的呼吸与纸张细微的窸窣声,交织成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初响。

  图为学生学习剪纸。团队成员 甘雨洁 摄

非遗之脉,亦如春风化雨般渗入日常。他们巧妙地将“孝”文化故事融入诗词讲解,用剪纸技艺的几何之美拆解数学难题,传统与现代的知识在文化纽带上实现了双向滋养。就连绿茵场上的奔跑与跳跃,也回荡着古韵的回声:足球传递间,仿佛有传统蹴鞠的专注在无声传承;飞盘飞旋时,投壶游戏的趣味悄然复苏。孩子们的笑声在非遗的浸润中格外清澈,文化的种子已在奔跑的足下悄然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在课堂上用非遗技艺讲解数学。团队成员 王悦恬子 摄

正午骄阳灼灼,他们挥别书声琅琅的校园,奔赴孝昌三苏合作社的桃园。地点转换,热忱未改——非遗的种子,从课堂移植到了丰饶的土地上。桃林深处,绿叶婆娑间缀满硕果。果农细致传授“轻托、慢旋、稳摘”的要诀,青年志愿者们俯身学习,指尖轻触,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枚沉甸甸的桃子托离枝头。汗水滑落,与桃毛的刺痒感一同渗入皮肤,竹筐渐满,一枚枚硕果压上肩头,那重量是土地无声的馈赠,也是汗水浇灌出的殷殷期待。

  图为果农精心挑选桃子。团队成员 王悦恬子 摄

更动人的是,剪纸的巧思在桃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以红纸为媒,剪刀裁云,灵动的寿桃与祥云图案跃然纸上,与枝头鲜润的真桃相映成趣。在助农直播的镜头前,这些非遗佳作与三苏桃子同框展示,志愿者们对比两者形态,讲解剪纸寿桃的非遗文化寓意,让观众在了解桃子的同时,感受非遗艺术与自然果实的巧妙呼应。当“轻咬一口,清甜汁水在口中迸发”的生动描绘,遇上剪纸寿桃的千年祥瑞意象,孝昌桃子的甘美便裹挟着非遗的文化醇香,乘着电波飞入千家万户。
夕阳西下,为满载的桃筐镀上温暖光边。回望这昼与夜的奔流,非遗宛如一株双生花:上午在教室沃土中播撒文化火种,下午在桃园芬芳里结出助农硕果。当孩子们指尖萦绕墨香与纸屑,当寿桃剪纸映红直播间的屏幕,我们更深信,文化传承的“匠心”与助力乡村的“情长”,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晨光熹微的童稚课堂,到斜阳点染的丰饶果园,“艺彩非遗行”的年轻身影如文化信使,穿梭于赓续与创新的阡陌之间。他们见证也参与着:当剪纸的灵秀纹路与桃子的自然肌理重叠,当书法的遒劲笔锋映照农人躬耕的身影——非遗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它成为大地深处搏动不息的心跳,在每一次真诚的俯身与托举中,活在了当下,也奔向了未来。(通讯员 张星 郭子涵)

作者:张星 郭子涵     来源:三下乡实践活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