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前往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开展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稻米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旨在深入探究产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江苏省味稻小镇和凤镇南粳46种植基地,其通过“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农民增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团队对公正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雨骁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全面挖掘了其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以及提升稻米品质的发展模式。
图为负责人在室外向成员介绍产业现状 肖佳慧 供图
图为负责人和成员在室内讨论产业困境 肖佳慧 供图
然而,进一步调研产业发展现状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晶健米业在技术与模式上不断创新,但吴村桥村周边农户在实际生产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由于杂交稻种植成本较低且管理相对简单,许多农民仍倾向于选择杂交稻,而非公司主销产品“南粳46”。另一方面,机械化种植普及程度不理想。农机设备管理成本高、耗时费力。智慧管理系统虽能控制无人农机,但作业效率仍低于专业人员驾驶;智慧灌溉系统渗灌管布置复杂,农机作业时需频繁收管,增加人工和成本;此外,农机作业精度不足,插秧漏秧、除草不净等问题突出。同时,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田间劳作工资较低且工作强度大,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意愿不足,并且当地农民学历普遍偏低,对先进机械设备的操控存在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图为成员调研稻苗生长情况 肖佳慧 供图
面对这些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他们提出高校和乡村产业的双向赋能,通过建立长期的技术指导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同时进一步优化设备选型、开发简易操作指南,降低技术门槛,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掌握设备使用技巧。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还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