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技能报国践行青春担当。7月9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会宁县高级职业中学,用一场满载历史温度与时代共鸣的宣讲,为职教学子铺展精神画卷,点燃“技能报国”的青春梦想。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职业中学学生合影
红色热土: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会宁,这座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载入史册的“红色圣地”,今日又迎来一场特殊的“精神会师”——当“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种与职业教育的青春相遇,碰撞出炽热的思想火花。
宣讲会上,宣讲团成员以“核工业70年”为脉络,从1955年第一块铀矿石送进中南海的抉择讲起,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震撼、1970年核潜艇下水的突破,再到“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的全球领先,串起了中国核工业“白手起家、开放突破、创新引领”的壮丽史诗。“从戈壁滩的‘金银滩’到东南沿海的核电站,核工业人用70年写就了‘强国有我’的答卷。”宣讲团成员的讲述,让现场师生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代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热血与坚守。
图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现场
精神灯塔:元勋故事里的报国密码
“他是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却为了国家需要隐姓埋名17年,从‘王淦昌’变成‘王京’;他在西北的帐篷里与邓稼先对饮,一句‘叫一次王淦昌吧’让两人泪洒寒夜……”宣讲团以“隐姓埋名十七年,一生许国终无悔”为题,深情讲述王淦昌院士的传奇人生。当屏幕上出现王淦昌晚年未能亲手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照片时,台下传来轻轻的抽噎声。
图为宣讲团成员讲解王淦昌老先生英雄事迹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用“六个关键词”给出答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不仅是核工业的精神密码,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奋斗基因。”成员们结合2021年“两弹一星”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阐释其作为“精神谱系”中“科技报国”坐标的特殊意义。
图为宣讲团成员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星辰大海:技能报国的青春答卷
“职教学子如何用技能书写‘强国故事’?”互动环节将宣讲推向高潮。宣讲团抛出的问题,瞬间点燃了会宁职中学子的思考。
“‘两弹一星’元勋们用知识突破技术封锁,我们职校生可以用技能攻克生产一线的‘卡脖子’难题!”机械专业学生张子健率先发言。“华龙一号的建造需要精密焊接技术,这正是我们焊接专业的‘用武之地!’”汽修专业的李泽昊补充道。宣讲团成员顺势引导:“从核工业的‘严细融入一切’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从‘进取成就一切’到技能竞赛的‘勇攀高峰’,‘两弹一星’精神与职业教育的‘技能报国’理念一脉相承。”
图为汽修专业李泽昊同学回答问题
现场,宣讲团还播放了纪录片《难忘的岁月》——“我们的每一道焊缝、每一个参数,都关系着国家核安全”,老一辈们朴实的话语,让“技能报国”的分量在学子心中愈发清晰。
图为学生观看《难忘的岁月》纪录片
薪火永续:从会宁课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今天的宣讲,让我明白‘技能’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强国之基’。”会宁职中高二1班的班主任老师在总结时感慨,“职教学子未来将走向车间、工地、实验室,‘两弹一星’精神正是他们扎根一线、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宣讲结束后,不少学生主动围拢宣讲团成员,询问核工业相关专业的学习方向,更有学生在留言本上写下:“以元勋为榜样,练精技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职业中学的合影
从红色会宁的课堂到浩瀚的星辰大海,“两弹一星”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职教学子“技能报国”的成长之路。正如宣讲团在结语中所说:“当年,核工业人用‘两弹一星’托举起民族的脊梁;今天,你们将用精湛技能筑牢国家的基石——这,就是精神的传承,也是青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