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传承红色音乐基因,黄土之上·红音燎原队走进延安歌舞剧团,延安歌舞剧团党总支书记张亚卫为实践队成员作题为
《从陕北民歌唱到天下红歌》专题授课。
授课过程中,张亚卫从陕北民歌的概况入手,详细阐述其诞生于陕北黄土地的沟沟峁峁。作为黄土地的史诗,陕北民歌与美国黑人民歌、俄罗斯民歌并称为世界三大民歌,具有独特的地位。接着,张老师介绍了
陕北民歌的种类,如信天游的悠扬婉转、小调的叙事性强、号子的振奋人心以及道情的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他还特别提到,
陕北民歌的歌词常运用陕北方言中的重词叠字,例如“绵手手”“树梢梢”,这些表达质朴且亲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大地增强了民歌的情感表现力。
在演唱方式上,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并且真假声转换、滑音、颤音等技巧的运用也十分普遍,赋予了歌曲独特的韵味。
此外,张亚卫深入剖析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农事活动等场景中都有与之对应的民歌。比如在陕北传统婚礼中,迎亲队伍会唱《抬花轿》《娶亲歌》;而在白事上,孝歌《哭灵调》则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这些民歌不仅丰富了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也承载着陕北人民的情感与信仰,成为陕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亚卫老师提到,20世纪30年代前,陕北民歌随着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即兴编唱,成为反映生活与社会变迁的载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民歌融入了革命元素,诞生了《东方红》等经典作品,“鲁迅艺术学校”的艺术家们助力其成为革命宣传的号角,
凸显了陕北红歌的历史价值——记录革命历程、凝聚奋斗精神。

张亚卫现任延安歌舞剧团党总支书记,全面负责剧团的党建、思想政治及业务工作,确保艺术创作紧密贴合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剧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艺术领域,他身兼导演、演员与主持人多重身份,参演的《信天游》在陕西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荣获优秀表演奖。此外,他曾主持延安市委、市政府等官方大型文艺晚会数百场,
以多元化的实践深耕陕北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