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青仁知行”实践队在安义县江下村开展普通话推广相关调研,将普通话推广与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结合,探索乡村医疗场景中的沟通问题。
![]() |
问卷里的民生温度
实践队在走访中发放问卷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余份。问卷中,每道题都附有队员口中的方言注解,“腹泻”与“拉肚子”,“便秘”与“解不出大便”。队员们整理问卷时发现,多数老年村民习惯用方言描述病症,部分老人曾因对医疗术语理解偏差耽误取药,几乎所有受访者希望医生能使用他们易懂的语言沟通,且多数老年村民有学习普通话的需求,以改善与年轻人的交流。
![]() |
![]() |
![]() |
![]() |
药香里的沟通密码
活动中心义诊点的一幕,成了最好的“临床案例”。当附属医院专家说“神阙穴附近不适”时,72岁的李大爷直摆手;换成“肚脐眼周围疼不疼”,老人立刻点头如捣蒜。实践队向村民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手册中标注了趣味中医谚语,并引导村民学习“艾灸”“推拿”等词汇的普通话发音。
![]() |
![]() |
乡音渐远,心距更近
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观察到儿童在推广中起到积极作用,部分孩子会纠正长辈发音。这一过程印证,推广普通话并非消除乡音,而是为健康与温暖的传递搭建桥梁。
夕阳西下,队员们整理问卷时发现,村民填写内容中的方言痕迹,藏着对沟通改善的期待。此次江下村调研是系列活动的开端,已有村民尝试用普通话询问用药方法。这种语言层面的细微变化,正在乡村慢慢发酵,或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讯员 曾舒丛 郭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