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心心乡印”先锋队在学院指导老师朱晨龙和团队负责人左元杰的带领下,以青春脚步丈量热土,在徐州孙店社区及扬州瓜洲村展开深度社会实践活动。从签约授牌到田间调研,从政策宣讲到社区服务,青年学子们用专业与热忱,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生动的青春印记。
校地携手,共筑实践新平台
“心心乡印”先锋队奔赴徐州市孙店社区,隆重举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学院指导老师朱晨龙与社区刘书记共同签署共建协议,搭建起学生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坚实桥梁,双方明确将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既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平台,也为乡村引入宝贵智力资源,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共同愿景。
(图为指导老师朱晨龙与孙店社区刘书记共建协议)
倾听民声,躬身美化新家园
队员们顶着烈日投身孙店社区。他们带着问卷穿行乡间,围绕经济、环境、乡风、民生等与村民倾心交谈,既看到生活条件的切实改善,也发现政策知晓度待提升的痛点,并现场答疑解惑。调研结束,扫帚与垃圾袋在手,队员们又对道路、公区展开细致清理,用汗水换来社区新颜,也在劳动中与乡亲们结下深厚情谊。
(图为团队负责人入户调查)

(图为队员在社区入户调研、打扫卫生)
解码产业,智慧赋能新农业
解码闫河果蔬基地
队员们穿梭于土豆田、葡萄棚与羊角蜜架间,聆听技术讲解,亲身参与劳作,更化身“农产品代言人”,拍摄短视频助力推广。生态种植与休闲观光融合的模式,为文旅专业学子提供了鲜活的振兴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在果蔬基地前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向果蔬基地负责人取经)

(图为果蔬基地负责人教学摘取成熟的羊角蜜)

(图为队员在闫河果蔬基地土豆田收获作物)
探访赵店鲈鱼基地
直径8米的养殖桶、高效微滤系统颠覆了“渔业=池塘”的认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技术实现单立方水体70斤的高产与90%节水率,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智慧渔业”的澎湃动能。他们结合专业,积极为线上销售与“农文旅”融合献策。
(图为鲈鱼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喂鱼饲料)

(图为队员在向鲈鱼养殖基地负责人提问调研)
走进绿色源泉奶牛场
从2头奶牛起步到千头规模,牧场董事长孙继友的奋斗史诠释着劳模精神。自动化挤奶车间、大型沼气池构成的“养殖—粪污—有机肥—绿化”循环经济链,更让队员们对科技驱动下的生态牧业赞叹不已。他们以镜头记录,助力现代牧业故事的传播。
(图为团队成员在绿色源泉奶牛场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为奶牛基地拍摄介绍视频)

(图为绿色源泉奶牛场)
问道他山,融合擘画新蓝图
收官之站,“心心乡印”先锋队赴扬州瓜洲村葵园取经。这里以玉米与向日葵为基,延伸出网红鲜食品种、葵花油籽及十余种“葵花”主题文创;依托“诗渡葵园”风景,开发了覆盖中小学研学(采摘、科普、手工DIY)与成人休闲(音乐会、露营、集市)的丰富活动。更令人瞩目的是1:1复刻的“葵园红船”,串联起党史教育与本地的红色“三线”历史,实现了“以农塑形、以文铸魂、以旅增效”的深度融合。“瓜洲模式”为学子们规划家乡振兴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葵园“葵花”主题文创)

(图为指导老师和队员在瓜洲村葵园合影)
汗水浸润乡土,见闻激荡心灵。“心心乡印”先锋队员们将带着孙店社区的期盼与瓜洲村的启迪,将知识化为振兴力量。他们深知,乡村的广阔舞台正呼唤青春智慧,而这条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也必将在无数青春力量的浇灌下,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以上所有图片出自:王艺涵 蔡雯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