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团——狗娃咪非遗之旅,感受文化根脉
时间:2025-07-17 阅读:
“拐个弯,东龙山,龙梁上面高架坂,男女老少坐一滩,狗娃咪咪吹得欢。”这首广泛流传于商州的古老民谣,说的就是狗娃咪,狗娃咪承载了商州人儿时的回忆。沿着东龙山蜿蜒的山路向上,草木的清香里藏着一段被时光浸润的故事。7月17日,西建大华清学院智能建造与材料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全体成员前往东龙山拜访狗娃咪非遗传承人陈五斤,与这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感受这份穿越百年的生命力。
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烧制好的狗娃咪,最小的狗娃咪仅有半寸,最大不过两寸,通体乌黑铮亮,一点艳红点缀,形象稚趣可爱,经过传承人的大胆夸张变形,狗与狮昂首挺胸,四腿分立,造型既憨态十足,又骁勇雄健,显得生动、淳朴、粗犷、稚趣,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吹之清脆嘹亮,观之色彩诱人,而且携带方便,不只是儿童喜爱,而且大人们也爱不释手,每一个都透露着巧思。陈老说,东龙山狗娃咪是用东龙村一带特有的红坂土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制哨子,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吉祥物”,过去用作孩童的玩具。
根据陈老所述,捏制狗娃咪的手艺在他们龙山村代代相传,几乎户户都精于此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约六十年前,传承人们将烧制好的狗娃咪出售给“转货郎担”,用以贴补家用。八十年代前,狗娃咪的生产很红火,周边洛南、大荆、腰市等地群众纷纷前来购买,是儿童的重要玩具。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逐渐向高档化、电子化发展,狗娃咪逐渐被冷落,但每年仍有一部分狗娃咪被商贩收购,远销陕、甘、豫数省的乡间。近年来,狗娃咪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被人们收藏、赠送,甚至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青睐。
传承人陈师傅细致讲解并指导团队成员制作狗娃咪:大家用红坂土捏出动物形态,再以细木棍从嘴到颈、颈至腹腔戳出两孔(使其能发声,故又名“狗娃哨”)。全程不用模具,成员们凭手感与构想制作,每个成品因细微差异(如耳朵偏、孔位深)而独一无二,藏着制作者的心思与温度。
离开时,夕阳洒在房外的屋檐上,也洒向静静伫立的狗娃咪身上。非遗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肩负于所有人的身上。狗娃咪的探索之旅悄然进入尾声,而狗娃咪的故事将铭记于我们的心中。非遗文化与我们紧密相连,我们要在更广阔的天地去书写非遗文化篇章。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非遗在华夏文明中绵延永续。
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团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