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探莆戏泉音,传中华文脉 ——“戏音传梦”实践队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

时间:2025-07-18     阅读:
探莆戏泉音,传中华文脉
——“戏音传梦”实践队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精神,2025年暑假期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戏音传梦”实践队赴莆田市、泉州市开展赓续中华文脉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莆仙戏与泉州南音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其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以实际行动贡献青年力量,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一、揽卷寻莆仙遗韵,稽文索南乐清音
实践前期,队员们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初步了解莆仙戏和南音的相关文化知识,形成初步研究思路,并据此,展开了一系列调研与实践。
  
 
二、身段习艺承古韵,专访探源话新篇
7月4日,实践队首站赴莆田市艺术学校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沉浸式体验“穿戏服-学身段”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师林丽容的指导下,身着莆仙戏服、研习身段,感悟经典剧目的表演精髓。期间,队员们专访了莆田市艺术学校校长郑智专与莆仙戏专业老师陈兆宾,聚焦莆仙戏的历史价值、发展困境及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深化对莆仙戏非遗传承的专业性认识。
  
 
 
随后,实践队继续深入调研:在莆仙大剧院实地观摩经典剧目《赵氏孤儿》,深切体悟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参观莆田市博物馆,系统考察莆仙戏的起源、发展脉络及艺术特色;还走访莆仙戏爱好者即“十音八乐”演奏者,进一步挖掘莆仙戏与南音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三、刺桐弦韵访遗音 学践问心悟古情
7月5日上午,实践队赴泉州市推进实践活动。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队员们依托实物展品、图文史料及多媒体资源,系统梳理南音的演变历程与乐器曲谱特点,学习工尺谱识读,初步掌握南音演唱的发声与运腔技巧。同时,队员们采访了华侨大学学生,交流探讨当代青年对南音的认知与传承思考。
   
 
此后,实践队前往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开展对南音非遗文化实地调研,观赏晋江市南音协会现场演出,沉浸式感受南音“丝竹相和、执拍者歌”的千年古乐遗韵。期间,实践队队员专访协会会长吴鸿艺与南音演员陈丽娟,深入探究南音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系统梳理非遗保护的实践与挑战。
  
 
 
四、青创IP赋新韵,非遗薪火青年传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聚焦莆仙戏与泉州南音两大非遗,以年轻化视角探索传承新路径,打造出系列文创IP形象,转化实践成果,让古老艺术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近大众。实践队从莆仙戏经典剧目人物形象和服饰纹样以及南音琵琶中获得灵感,设计出双飞融合IP韵仙儿、莆仙戏IP莆仙仙和南音IP泉南南等宣传海报,同时拓展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同步衍生出其他文创产品,如IP表情包贴纸、亚克力钥匙扣和明信片。通过年轻化视觉语言重塑非遗形象,拉近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距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五、莆戏泉音滋薪火,闽皖同承传艺韵
实践后期,团队分赴多地开展文化宣讲:7月12日安溪分队结合社区“党建+”邻里中心“七彩课堂”,讲解非遗知识并指导设计文化IP形象,以创新互动激活非遗生命力;7月15日安徽分队面向省外学子开展跨省文化交流,系统介绍莆仙戏与南音艺术,打破地域文化壁垒,构建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共同体;7月16日莆田分队带领跳跳娃少儿舞蹈中心小朋友开启探索莆仙戏的旅途,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认识莆仙戏这一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基因。
 
  

此次“探莆戏泉音,传中华文脉”实践,是文学院学子以青春智慧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时代担当。从莆仙戏的水袖翻飞里读懂宋元南戏的千年回响,在泉州南音的弦管悠扬中听见唐宋遗音的当代续章,戏音传梦实践队用笔墨记录传承故事,更以文创设计、视频创作等青年视角的创新表达,让古老艺术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新彩,让非遗穿透圈层壁垒。未来,团队将持续打磨实践成果,依托数字化手段拓宽传承半径,让莆戏泉音的韵律穿透屏幕,使莆戏泉音承载的中华文脉精髓可观可感,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以青年担当续写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
 
作者:戏音传梦实践队     来源:戏音传梦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