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湘西州古丈县断龙山镇白溪关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暖意融融,湖南工商大学“望山”青禾服务队为当地三十余名青少年开展“守护向阳花”儿童自护成长教育活动。活动以法律科普为核心,为乡村儿童编织兼具温度与力度的成长防护网,助力法治意识扎根乡土。
图为“守护向阳花”儿童自护成长教育活动现场 郭佳晨摄。
法律科普筑基:从“条文认知
活动伊始,队员们给每个孩子分发了印有核心法条的“法律护身符”卡片,这款卡片将作为贯穿全程的学习工具。随后的法律科普环节,以“法律对比课堂”为核心展开:通过具体案例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初次欺凌者予以训诫、具结悔过”的规定,清晰阐释源头预防的逻辑;同时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殴打致轻微伤可处拘留罚款”的条款,帮助孩子们明确法律的底线。这种一纵一横的对比解读,让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
沉浸体验进阶
VR设备的引入,让法治教育从静态认知转向动态体验。启动设备后,一名10岁的孩子“走进”模拟操场,面对“抢夺书包”的欺凌场景,从最初慌乱无措到最终喊出“这是违法的”,完成了法治思维的沉浸式养成。这种转变,正源于技术精准缩短了“法律条文与生活场景”的距离。与此同时,队员们同步传授证据留存技巧,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受伤后先拍照再就医”“录音时明确对方身份”等贴近乡土的指南,让孩子们理解:法律维权既需要勇气,更需掌握具体方法。正如活动设计初衷——从“知道法律”到“会用法律”,完成从认知到能力的跨越。
实践演练落地:从“技能掌握”到“行动输出”
现实模拟环节推动知识向实践深度转化。队员们先详细讲解“防霸凌四步骤”——及时求助、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团结互助,随后组织孩子们分组开展情景演练。其中,一名11岁的孩子带领小组完成演示,清晰陈述了“被推搡后找班主任说明情况”的处理方式,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为进一步巩固技巧,“校园霸凌求助情景演绎”随即展开,孩子们依据“地点、时间、情况、求助方式”的道具提示,向扮演老师、警察的队员完整陈述事件经过,让求助流程在互动中更深刻地扎根于心。而“优点轰炸”环节里,“报警声音清晰”“法条记忆牢固”等互评赞美,不仅强化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法治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变得可触可感。
同伴共护同行
“向阳花伙伴计划”承诺纸上,11岁孩子的字迹虽带着孩童的稚嫩,笔画间却透着格外的认真。这个曾带领小组完成模拟欺凌化解的孩子,在落笔签名的瞬间,已悄然从“学习者”转变为“践行者”。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当每个孩子都在承诺纸上郑重签下姓名,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蜕变便有了具象的寄托,欺凌行为也随之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图为孩子写的互助承诺卡 张慧敏摄。
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孤立的‘自护者’,而是共建‘有人敢说不、有人愿帮忙’的成长共同体。”这一理念,恰是活动从“个体自护”到“群体守护”的深层逻辑,让一张张薄薄的承诺纸,串联起一群人的守护力量。
图为“守护向阳花”儿童自护成长教育活动集体合影 郭佳晨摄。
活动尾声,大家手拉手围成的圆圈,像极了白溪关村山间盛开的向阳花。这场扎根乡土的法治实践,不仅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了乡村儿童的生活,更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落”的辐射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法治文明的基因。正如那响彻山间的誓言:“我们手拉手,做彼此的小太阳”——这既是同伴间质朴的约定,更是乡村儿童对法治未来最真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