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为深入了解马钢集团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发展方向,探索老牌企业马钢集团在“双碳”绿色发展目标下可行的转型之路。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钢城绿舟”团队前往马鞍山市马钢智园参观学习,了解马钢集团目前在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进做法。
创新传承:一部钢铁企业的变革简史推开马钢智园展厅的大门,时间轴线不断延伸,一面木雕墙壁静静诉说着马钢的来时路:从1906年晚清时期的铁矿开采起步,到1953年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从1958年毛泽东同志登上九号高炉视察时的嘱托,到1964年“三清、五不漏、一条线、规格化”文明生产制度的诞生——那些刻在马钢人骨子里的严谨与坚韧,成为今日转型的精神基石。
“连续亏损1.4亿元的困境中,是‘大庆精神’的本土化实践让马钢涅槃。”讲解员指着展柜中1963年的生产日志,向队员们解释道。
泛黄的技术档案见证着马钢人的创新足迹:1998年轧出首根国产H型钢,2006年研制高铁车轮钢。这些“第一”背后,是一代代马钢人敢闯敢试的劲头。调研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正是这种创新基因的传承,推动着今日的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

(图为团队学习马钢发展历史 沈欣妍 供图)
智能制造:数据驱动的“钢铁大脑”随后,调研团抵达马钢智造园的核心区域——被誉为“钢铁大脑”的智控中心。在这里,多块大型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烧结机、高炉、高炉喷煤和铁水运输等关键环节的运行数据,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控制台,可以随时监控和调整生产参数,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
讲解员为调研团成员们介绍了马钢在智慧制造领域的建设:马钢围绕矿山到轧材全流程,以5G+无人驾驶等技术推动“无人化、智能化”,打造智慧制造领先方案,实现“操控室集中、岗位机器人、运维远程、服务上线”。
穿过连接展厅与智控中心的空中连廊,调研团进入这座投资5.7亿元建成的工业大脑中枢。中心区域,20名操作员正在"太空舱"式的工作岛上监控全流程生产。“这里汇聚了全厂区5万多个传感器数据,每15秒更新一次。”智控中心工程师指向屏幕介绍。
讲解员表示,这种集中化、数字化的管控方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安全。

(图为成员们参观智控中心 沈欣妍 供图)
绿色转型:从"钢城"到"绿城"的突围体验接近尾声时,马钢的绿色转型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讲解员手持平板电脑,详细介绍着企业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投入和系统规划,马钢厂区绿化覆盖率已提升至30.7%,昔日的钢铁厂区如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呈现出“厂在林中、林在厂中”一派祥和、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
展示出的“环保投入”板块显示,马钢近年来在环保设施升级、清洁生产改造等方面投入巨大,建立起覆盖全流程的环保管控体系。不仅如此,展示墙上还详细列出了马钢在固废资源化、废水零排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充分展现了传统钢铁企业向绿色化转型的决心与成效。
这其中,调研团特别关注了新上线的"碳素云3.0"平台。大屏上,一条蜿蜒的"碳流"可视化地图展示着铁矿石从澳洲矿山到马钢工厂的全程碳排放。“我们通过数据反哺工艺改进,仅高炉煤气回收一项年减碳就达12万吨。”工程师中气十足地介绍道,调研团成员葛吴雪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碳’路先锋!”

(图为智能显示屏正在运行数据 沈欣妍供图)
共同展望:在钢铁绿洲里播种未来夕阳西下,智控中心内:由300块电子屏组成的巨型监控墙一刻不停地运作,铁水温度、轧机转速、能源消耗等上万组数据实时跳动,十余个生产单元的3D模型同步运转;智控中心外:光伏板覆盖的厂房屋顶熠熠生辉,园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传统印象中“黑笨粗”的钢铁业,在此刻呈现出科技与自然交融的崭新面貌。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将结合所见所悟,围绕智能降碳、循环经济等方向开展专题研究,致力于把马钢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行业方案,着重为马钢的绿色转型之路,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新方案。当“钢铁大脑”遇见“绿色基因”,传统产业便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赢未来”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钢智园门口合影 芮子昕供图)
通讯员:葛吴雪 杨芮 徐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