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寻迹溯源,艺韵传承”:文化传承在行动
2025年6月25日至7月6日,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寻迹溯源,艺韵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在彭泽科、张秉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洛阳开启了一场深度文化之旅。他们紧扣“保护、传承、创新”的时代旋律,先后走访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文化地标,并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研,穿梭在历史遗迹与现代社区之间,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殷切嘱托 。
团队成员介绍
指导老师:彭泽科、张秉晨
团队负责人:高靖博
团队成员:齐蕾蕾、马康、陈兆锋、陈昕卓、张兆薇、董倡豪、刘煜、韩长燃、石宇宸、李超群、李铭欣、李雪、李青珂、张龙辉

图为团队在河南科技大学门口举行出征仪式。张秉晨供图
溯源历史足迹,探索文化传承
6月27日至7月1日,实践团先后走访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三社区及白马寺,在追寻历史与贴近民众中感悟文化传承。
首站龙门石窟,炽热阳光并未阻挡团员们的脚步,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瞻仰千年石窟艺术,被岁月侵蚀却依旧肃穆的佛像触动,深刻体会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与重要,用纸笔、相机记录震撼景象,为后续研究积累素材。次日,团队走进洛阳博物馆,这座浓缩历史的殿堂里,团员们穿梭在各个展厅,仔细观察文物细节,积极投入于文物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工作中。游客的好奇与工作人员的坚守,让大家深感文化传播责任重大。6月29日,在社区调研中,居民对传统文化与创新手工艺的热情令人动容,老人的记忆、年轻人的见解,为团队提供了清晰的创新方向——只有贴近生活,符合大众需求,传统文化创新才能走得更远。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团队在张秉晨老师带领下探访白马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在古寺的红墙绿树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记录传承见闻,思考如何借其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播。

图为团队到洛阳博物馆参观学习。 高靖博供图
AI赋能节气,创新传承文化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领悟到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要义。一路行来,实践团既触摸历史脉络,也探寻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创新的路径,作为新时代青年,成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也一直为此奋斗着。就像团队成员齐蕾蕾同学的24节气AI设计作品,以AI赋能节气,用创新传承文化。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为核心,依托AIGC技术,通过深度学习与图像生成算法,将传统节气文化中的农事活动、民俗风情等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视觉作品。
该系列作品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宣传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它推动了节气文化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原本抽象的节气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作品中新颖的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提升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与消费潜力,为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独特呈现,为数字文创领域带来了新启示,拓宽了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探索,更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效尝试,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热爱二十四节气文化。

图为共青团中央推广二十四节气AI设计作品。 齐蕾蕾 供图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实践成果,发挥艺术与设计专业优势,探索契合时代的传播方式,让文化遗产以新姿态走进大众,让洛阳文化瑰宝广为人知。成员们将以青春之力,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践行“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文化遗产的使命,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践行保护文化遗产、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