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浪涌千帆竞 日照灯塔照丹心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探海疆文脉守国门纪实
2025年7月17日至25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实践队赴山东省日照市,深入引航站、渔港及校园开展社会实践。团队以海岱文化精神源流为轴,探寻齐地海洋文明基因与现代海疆守护使命的深度交融。
咸涩海风卷过日照港引航塔,泛黄的1932年《日照海疆志》摊开在值班室桌面。高级引航员王振海指尖划过志书中"石臼港礁险流急"的记载,转而点向实时水文监测屏:"先民用命试航道,今凭毫米级引航护国门——海岱人的胆魄从未褪色。"钢架震颤中,队员们眼见20万吨货轮"凤凰号"紧贴红色浮标切入航道,惊涛在船舷犁出十米银练。
这声"毫米级"的回响,在日照博物馆的龙山黑陶阵列前激出更悠远和鸣。玻璃展柜内,蛋壳陶高柄杯圈足刻有细密浪纹,研究员陈海洋以棉签轻拭四千年前的刻痕:"东夷先民以陶纹记潮汐,齐人凭此开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队员李婷突然举起手机——屏幕照片里王振海的引航操作台,竟与陶杯波浪纹样如镜像重合。"浪涛的密码从刻刀传至雷达!"四年级学生刘子轩在旁惊呼,其手中黏土陶杯已捏出螺旋桨造型。
石臼渔港的老船坞旁,八旬渔娘赵金花的螺钿首饰盒揭开第三重对话。盒内珍藏的1946年"支前运粮船契约"上捺着朱砂指印,与日照引航站"国门先锋"奖状并陈木桌。"我摇橹送军粮时,灯塔被炸得只剩基座。"她将贝壳贴于队员张明的实践日志扉页,"如今引航塔的光照得夜海通亮,孩子们该知道——这光从龙骨里烧了几千年!"
港区小学的思政课堂由此沸腾。队员投影出蛋壳陶纹、运粮契约与当代引航图,六年级班长王皓然突然奔上讲台,将三张图叠成"时空万花筒":"浪纹是祖先的雷达,契约是红色的航道!"三百个童声随即汇成《海疆童谣》,歌词中"龙山陶纹刻潮信,国门引航有我在"的誓言随海风卷向灯塔。
当最后一缕夕光掠过灯塔铜质基座上的1878年《烟台条约》刻文,王振海将锈迹斑驳的民国引航钟移交实践队。钟体"明海"二字覆着新贴的二维码,扫码即见七代日照引航员口述史。"刻纹记潮汐的时代结束了,"他轻抚学生用3D打印复刻的陶纹引航徽章,"但用器物承传海疆魂的使命,正由你们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