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客韵寻根传薪火,童心筑梦续文脉 ——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队课程报道

时间:2025-07-20     阅读:
2025年7月20日,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华祝村夏令营在当地村民与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队的带领下开展了“客韵寻根”客家文化系列课程和“非遗薪传”非遗文化系列课程。
龙舞传薪火,童心承古韵
上午,华祝村的热心村民丘堂华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舞龙课程。舞龙是华祝村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村民们每年都会表演舞龙。学生们平时只是舞龙表演的观看者,今天在村民的指导下也开始学习基本的舞龙动作。
村民丘堂华先用龙珠示范如何通过挥动竹竿控制龙的身体,再让学生们轮流拿起龙珠练习,还耐心纠正他们做得不规范的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如何挥动竹竿。
村民丘堂华为学生示范舞龙动作
接着就是正式的舞龙。舞龙不仅需要每个人完成自己的动作,还需要团结一致,根据整体的节奏调整速度,才能使整个整条龙看起来流畅自然、栩栩如生。学生们在刚开始一起舞龙时会有某个部分速度过快或速度过慢的问题,这就导致龙身缠绕、龙身打到其他学生的情况出现。村民丘堂华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指导,经过不断尝试与配合,学生们舞龙技术逐渐熟练。
村民丘堂华和学生们一起舞龙
华祝舞龙承载着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独特记忆。课程通过把舞龙的技巧、寓意传递给学生们,培养了学生们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延续。
知史明德,风骨长存
上午,沐琪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以“知史明德,风骨长存”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课程。客家先贤是当代客家人的精神源头,本课程以客家先贤中的抗元英雄蔡蒙吉为课程主体进行讲解。
沐琪老师先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引出时代背景,再通过文天祥收复梅州后的题字引出人物蔡蒙吉,接着介绍蔡蒙吉的生平。蔡蒙吉创办书院,重视知识的传承,直接体现了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客家文化中“忠义爱国”“团结御侮”的精神也在蔡蒙吉抗元的经历中凸显。
沐琪老师开展“知史明德”课程
最后,沐琪老师鼓励学生们以蔡蒙吉为主题绘制海报或连环画。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对蔡蒙吉生平、精神的理解用画笔表达出来。
学生们绘制海报和连环画
学生的连环画作品
向同学们讲解蔡蒙吉的事迹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客家先贤精神的理解,强化了作为客家人的归属感,还深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
非遗灯影传文脉,鲤跃舞姿续薪火
下午,小关老师给学生们带来了一节以“非遗灯影传文脉,鲤跃舞姿续薪火”为主题的非遗鲤鱼灯舞课程。鲤鱼灯舞是大埔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在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始,小关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鲤鱼灯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们对鲤鱼灯舞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关老师开展鲤鱼灯舞课程
接着,小关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鲤鱼灯,要求学生们在小组内仔细观察并讨论鲤鱼灯的形状、材质、颜色等特点。学生们对鲤鱼灯充满好奇,能借此机会近距离观察、触摸鲤鱼灯,感受鱼头和鱼尾是如何摆动的。
学生们讨论鲤鱼灯的特点
接着,小关老师指导学生用超轻黏土制作鲤鱼灯模型。学生们小组合作,根据对鲤鱼灯的理解分工制作模型。
学生们的鲤鱼灯模型作品
小关老师还指导学生们学习基本的鲤鱼灯舞动作。学生们先学如何使鲤鱼灯摆动得自然生动,而后开始练习群体的舞蹈动作,呈现出鲤鱼群自在游动的场景。
 小关老师带领学生们练习鲤鱼舞动作
通过课程,学生们直接接触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表演内涵,让鲤鱼灯这一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到认知和延续。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非遗技艺文化,并在排练和展示鲤鱼舞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文化传承的自豪感,树立起家乡文化自信。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团刘凯欣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