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三)|漫步非遗馆,细品传统技艺的“古今交响”

时间:2025-07-20     阅读:
7月6日,江苏师范大学“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团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延续海丝文化探索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传统技艺的传承细节与当代活力。通过细观展品肌理、参与互动体验、观察创新实践等方式,队员们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感受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技艺的“时光长卷”
展厅以“历史印记—匠艺精髓—当代新风”为脉络,铺展开一幅立体的技艺传承画卷。“海丝遗珍”展区里,一组清代外销漆线雕瓷盘静静陈列,其盘沿的缠枝纹中,隐约可见波斯花卉的异域风情。不远处的展柜里,现代设计师将同款纹样简化后,巧妙地绣于孩童肚兜之上。队员们近距离对比观赏,不禁感叹:“这样的创新让老手艺更显亲切。”
在民俗非遗专区,蟳蜅女头饰展柜前聚集了众多队员。一顶完整的簪花围由数十朵花编缀而成,多彩的花朵层层叠叠,仿佛能从中聆听海浪的回响。“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蟳蜅女佩戴它出海、过节,鲜花象征着丰收。”队员们一边拍摄簪花围的细节,一边对照手机里蟳蜅女劳作的图片,有人感慨道:“头饰佩戴于身是生活常态,陈列于展柜则成为艺术瑰宝,非遗与生活的距离原来如此之近。”
行至“下四管”乐器展示墙,墙面通过图文与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非遗南音的独特魅力。展板上,“下四管”乐器——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的实物图片与演奏场景并列呈现,旁边嵌入圆形聆听装置。队员们拿起听筒,古朴的南音旋律悠悠传出,洞箫的婉转、二弦的细腻、三弦的醇厚、琵琶的温润相互交织,瞬间将人带入闽南古厝的月夜情境之中。
 
传统技艺的“当代模样”
 
“非遗新用”展区里,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处处可见。以木偶雕刻技法打磨的木梳,梳齿圆润光亮,可映照出人影;将漆线雕工艺应用于杯垫,咖啡渍无法渗入细密的线条,清洗干净后,金线勾勒的海浪纹在灯光下依旧鲜亮。
“纹样数据库”互动屏前更为热闹。队员们尝试输入“海丝”“木偶”等关键词,屏幕上即刻呈现出几十种相关纹样——有清代木偶戏服上的云纹,有明代海船构件上的水波纹,还有现代设计师融合两者创作的新图案。“这个与关岳庙戏台柱子上的花纹几乎一致!”一位队员指着其中一幅纹样惊呼,手指滑动放大后,能清晰看到纹样边缘的细小锯齿,“原来这些细节中蕴含着如此多的故事。”

 
亲身体验:从“看见”到“体会”
体验区里,队员们兵分两路,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一边,大家围在一张木桌旁学习编织传统绳结,桌上的麻绳虽粗粝却十分结实,按照墙上的图解编织“平结”时,总要反复调整绳头的松紧。“原来渔民依靠这个来固定渔网,编不紧可就麻烦了。”
另一边,队员们前往西街体验簪花。先将长发盘成圆髻,再选取含笑、茉莉、三角梅等花卉,沿发髻层层叠叠插缀,红色热烈、黄色明媚、粉色娇嫩,最后以红绳稳妥固定,一顶精致的簪花围便佩戴完成。“插花需倾斜角度,方能不易脱落,出海时任凭风吹也无忧。”阿姨一边操作,一边讲述着祖辈流传的讲究。有队员对着镜子轻轻转头,鬓边的花朵随动作微微颤动,花香与海风的气息交织着扑面而来。簪花围的鲜亮色彩与身后骑楼的红砖相互映衬,古老的头饰在现代街景中依旧焕发生机,“此刻方知,蟳蜅女的美,始终根植于生活之中。”
 
当日总结:深植认知,勇担使命
当日行程以“民俗印记—历史缩影—古乐回响”串联,实现了对海丝文化滋养下多元非遗的立体感知。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泉州蟳蜅女头饰及南音等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脉络,愈发明确青年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使命与价值。
 
这场非遗之旅,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精神的唤醒。队员们眼中多了对文化根脉的敬重,心中埋下了传承创新的种子。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浸润与思考,尝试运用科技力量,为非遗穿上“数字新衣”,让更多人听见南音的千年余韵,看见簪花围的璀璨光芒,以青春之姿,续写海丝非遗的当代交响。

 
作者: 张丹韵 孙婧 王文静 殷露露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