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的炊烟升起,一群年轻的身影正背着医药包穿梭在田埂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保障成为 “乡村振兴” 与 “健康中国” 战略落地的重要课题。2025 年 7 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银领筑梦同行志愿服务实践团” 的 13 名师生,带着专业设备与热忱,跨越山东、江苏、安徽、内蒙古四省(区),深入30多个地市的乡村街道,用医学知识为老人们编织起一张 “健康守护网”。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集体合照。供图:薛小涵
考虑到农村老人大多不熟悉智能手机,团队放弃线上调研,全部采用线下方式收集信息。筹备阶段,他们针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老人健康需求模糊的问题,设计了包含基础疾病、日常作息、疼痛部位等 12 项内容的复合型问卷。队员们带着问卷深入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的乡村,用 “拉家常” 的方式入户走访:“大娘,您平时做饭时肩膀酸不酸?夜里腿抽筋不?” 遇到视力不好的老人,就逐题大声念;碰到听力模糊的,就放慢语速反复讲;对不会写字的,便由队员代笔记录。
通过入户访谈、村口集中座谈等形式,团队累计发放问卷 4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00 余份,团队瞄准农村老人“小病拖、大病抗”的现状,最终锁定骨关节退化、视力模糊、肩颈腰腿三大高频健康问题,为后续服务找准了 “靶心”。
“爷爷,您看看这行‘E’字朝哪个方向?慢慢说,别着急。”晋风站在75岁的张爷爷面前,微微抬高举着视力表的手,使其刚好与老人的视线平齐。张爷爷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许久,随后摇了摇头说道:“模模糊糊的,就像蒙了一层雾。”晋风便将视力表往前挪了挪,轻声解释道:“您年轻时总在太阳底下劳作,眼睛就如同被长时间暴晒的玻璃,有些花了,我给您好好检查一下。”她一边调试验光仪,一边与老人拉家常,从年轻时干的农活聊到家里的孙辈,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检测。临走时,她把度数记在了老人的烟盒上,说道:“爷爷,记好这个度数,配眼镜的时候用得上。”
另一边,团队的其他成员正在为68岁的刘大娘测量血压。他先帮老人挽起袖子,将袖带轻柔地缠绕在老人胳膊上,动作轻得仿佛生怕碰碎了瓷碗,说道:“大娘,您放松些,就跟平时坐在炕头休息一样。”听诊器贴在皮肤上有些凉,刘大娘下意识地缩了下胳膊,李丰宇赶忙放慢打气的速度,安慰道:“没事,一会儿就好了。”数值显示出来后,他指着血压计上的刻度解释道:“您的血压稍微有点高,就像井里的水快要漫出来了,要少喝些咸汤,多出去散散步。”说着,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注意事项一笔一划地写下来,然后递给老人,说道:“您让孩子念给您听,照着做肯定没错。”
图分别为为老年人屈光检测、量血压。供图:晋风、李丰宇
健康大数据专业的学生们带着评估表和训练图,为有关节不适症状的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76岁的张爷爷膝盖肿痛多年,连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队员牟一诺为他进行了关节活动度评估后,指导他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说道:“爷爷,您平躺着把腿伸直,就像举小凳子那样,每天做3组,每组10次。”他还绘制了卡通图解,贴在老人的床头。两周后,令人惊喜的是,张爷爷居然不用拐杖就能走20多米了,他逢人便夸:“这些娃娃教的方法,比吃药都管用!”
针对老人“学不会动作”这一难题,队员们将动作编成了顺口溜,如“靠墙站,腿伸直,像棵小树往上长”“抬腿时,看脚尖,就像要够天上的云”。
“娃娃,你按完之后,我这背轻快多了!”81岁的王奶奶做完肩颈按摩后,试着转动脖子,眼中满是惊喜。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王景云正用“滚法”为她放松肩胛,解释道:“奶奶,您这是常年干农活累的,就好比绳子拧久了会打结,我这个手法就是给您‘松绳子’呢。”
起初,不少老人觉得“按摩是花架子”。队员们便举例说明:“您看院里的柴火,堆久了会发霉,得翻一翻;这肩膀的筋络,揉一揉才会通畅。”这种通俗的比喻逐渐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该团队累计为320位老人提供了按摩服务,还编写了《居家按摩口诀》,内容是“按风池,揉肩井,每天十分钟,疼痛去无踪”,并将其贴在村公告栏里,供老人们参考。
图为为老年人按摩、关节康复。供图:王景云、牟一诺
当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时,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整理活动数据。经过仔细统计,他们欣喜地发现:82% 的受访老人已经能够准确说出 2 种以上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这个数字远超预期;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活动覆盖的区域内,已有 17 个行政村自发成立了“健康互助小组”。这些小组的成员们不仅会互相提醒按时进行康复训练,还会彼此监督正确的用眼方法,更会热情地分享各自掌握的按摩手法和保健心得。指导老师望着队员们被阳光晒得黝黑却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动情地说:“我们最欣慰的不是活动期间取得的成果,而是看到这些健康习惯能够在乡村扎根。等我们下次再来时,希望能看到更多老人成为自己的‘健康管家’,把健康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从问卷上那些因老人颤抖的手而晕染开的墨迹,到按摩时队员们掌握的恰到好处的力道;从视力表上老人们努力辨认的E字方向,到康复训练时每个动作力求达到的精准弧度,这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志愿者们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十足的耐心,将“健康中国”的理念化作温暖的真情,一点一滴地浸润着乡村老人们的心田。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专业的医疗服务可以如此接地气,健康关怀可以如此贴心。
展望未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银龄筑梦同行志愿服务实践团”将继续秉持“服务乡村、守护健康”的初心使命。在总结本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将进一步完善服务模式,提升专业技能,带着更加成熟的服务方案奔赴更多偏远乡村。他们立志为更多留守老人送去专业的健康指导和温暖的关怀陪伴。这支年轻的队伍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播撒健康的种子,“健康中国”的阳光终将普照每一个偏远角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金色的晚年生活中,享受到健康带来的幸福与美满。他们的故事,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最动人的注脚。
(通讯员王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