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石河子大学“棉田逐梦,乡兴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专访新和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马忠强与留疆大学生张朋朋。马忠强三十年深耕基层,创新“示范户带动”模式,以田间地头为课堂,引入十余品种对比试验,在蚜虫防治等场景现场教学,用实效赢得群众信赖,从乡镇技术员成长为南疆农业中坚。张朋朋大学毕业后放弃内地机会,毅然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用青春践行担当。
面对盐碱地瓶颈,马忠强主导的改良方案,让55万亩棉田升级为高标准农田,30万亩应用“干播湿出”技术,结合北斗导航、无人机植保,实现棉花种植90%机械化率。在多民族聚居区,他驻村一年攻克语言关,推动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常态化,借“共劳动、同发展”凝聚共同体意识,助力各民族乡亲携手耕耘致富田。
张朋朋将青春坐标锚定南疆大地,驻村三年来,始终以“把他乡当故乡”的热忱深耕基层。他放弃内地优渥机会,带着大学农业专业知识一头扎进棉田,把实验室里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办法”,手把手教农户调试智能灌溉设备,帮30多户棉农解决了苗期病虫害难题。“这里的每朵棉絮都藏着奋斗的意义,青春就该在需要的地方发光。”张朋朋说到。
从马忠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到张朋朋等青年一代的接力,两代农技人以实干破解南疆农业发展难题,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盐碱地上。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正沿着他们的足迹,把论文写在广袤田野,用担当与热爱浇灌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花。
文字:孙凡雅 许涛
图片:陈振宇 赵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