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进街巷:一场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文化传承实践
时间:2025-07-22 阅读: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脚步渐近。随着亲历者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常停留在教科书的文字与碎片化的信息中,难免生出疏离感。而藏在社区街巷里、流淌在家庭口述中的地方抗战故事,正面临被时光冲淡的风险,亟待被重新拾起、系统传承。为让历史记忆更鲜活,让青年责任更明晰,7月9日至20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走进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三里墩社区、红星社区及南通革命纪念馆,开展了一场以抗战文化为核心的暑期实践活动。这场实践,不仅让参与者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更让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担当,为和平年代注入精神力量。
7月9日,队员们首站来到南通革命纪念馆。玻璃展柜中,泛黄发脆的《江海报》、带着岁月锈迹的手榴弹、布满弹孔的渔船模型,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这里的每件文物都藏着具体的故事:19岁的通信兵牺牲时,口袋里那封给母亲的未写完的家书;通州二甲镇妇女们连夜赶制的军鞋,鞋底“保家卫国”的暗纹;游击队在芦苇荡里用渔船改装的“水上土坦克”,成了打击敌人的利器。
在“时空对话”互动屏前,队员们久久伫立。当输入“1943年,你会做什么”,屏幕上跳出的不是预设答案,而是当年南通青年的真实选择——有人扛枪参军,有人教书育人唤醒民智,有人守护粮仓支援前线。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突然领悟:抗战从不是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无数普通人用选择写就的集体记忆。离开时,大家心里多了个念头:要把这些可触可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7月15日起,带着纪念馆的收获,队员们走进三里墩社区开展宣讲,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照本宣科念史实,老人听着听着就打盹;讲抽象的理论概念,年轻人忍不住低头刷手机。大家很快调整思路,学着用“里巷话”讲历史:把“反扫荡”战术编成快板,“芦苇荡里藏英雄,东躲西闪扰敌营,小船摇过芦苇动,恰似游鱼水中行”,节奏一响,孩子们跟着拍手附和;邀请居民当“主讲人”,82岁的陈奶奶分享了父亲为游击队当向导的经历,“他总说‘家都保不住,哪来的国’,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现场不少人红了眼眶;还设计了“抗战知识问答”互动,“南通的抗日标语为啥写在水缸内侧?”一个个有趣的问题,让历史知识在欢笑中走进心里。更意外的是“双向交流”:社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补充了不少“独家记忆”——某条老巷曾是地下党秘密联络点,某棵老树下开过抗日“碰头会”,这些细节让纪念馆里的历史叙事变得更丰满。
这场从纪念馆到社区的实践,让队员们对“青年如何传承抗战文脉”有了新答案:抗战文化的传播,从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要找到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正如社区里的年轻人所说:“知道前辈们在艰难中守护家园,才更懂现在的安稳多珍贵,也更清楚自己该扛什么责任。”如今,队员们正把收集到的社区抗战故事做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分享;还和社区手作达人合作,用纪念馆的文物元素设计钥匙扣、帆布袋,让红色符号融入日常。
走在南通的街巷里,看着墙上新绘的抗战主题壁画,听着孩子们模仿快板的稚嫩声音,大家渐渐明白:所谓文脉传承,不过是让历史走出纪念馆的玻璃柜,走进生活的烟火气;所谓青年担当,就是用年轻人的方式,让那些曾照亮黑暗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街巷里继续发光。
作者:孟冰 来源:三下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