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实践团队来到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幸福小区,开展以“石榴籽情系社区・两路精神润人心”为主题的访谈调研。在这里,团队成员采访了多位社区居民,其中75岁的蒙古族老党员
特布登老人讲述的“雪域公路人生”尤其令人动容。

“这不是一张荣誉证书,这是我一辈子的信仰。”特布登老人举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铿锵。他回忆起1970年代作为道班工人的青春岁月:当年他被分配至昆仑山段,日夜驻守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公路线上,参与除雪保通、桥涵抢修、设备巡护等工作。
“零下三十度,铁锹柄上冰花一层层,不敢脱手,一脱就拿不起来了。有次风雪封山,我们三人啃冷馍在风口坚守三天,直到车队安全通过才下岗。”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的远山,轻轻补上一句:“人在路上,心不能歇。”
队员们纷纷感慨:“我们常说‘两路精神’,今天才知道,它是老人冻裂的手,是风雪中的饭盒,也是这枚熠熠生辉的党徽。”

在随后的走访中,实践队员采访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居民,描绘出一幅多元共融、其乐融融的“幸福图景”:
藏族居民讲述:“以前住帐篷放牧,现在住楼房还有热水,社区还开了糌粑手艺坊,我每天教人揉青稞,孩子也在这读书,有路就有福气。”
一位回族青年分享道:“我以前跟父辈放骆驼跑运输,现在转行做青藏枸杞的直播销售。电商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天路’。”
社区汉族志愿者表示:“我们小区就是一个‘石榴籽家园’,谁家做饭香了,大家都会凑过去尝尝,邻里之间没有隔阂。”

在幸福小区的“红色角落”,队员、社区干部与居民们自发围坐,举行了一场小型“传承党课”。特布登老人作为主讲嘉宾,再次将话题拉回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我一辈子没离开过这条路。今天我老了,但还有你们。”
这句朴素的话,在场所有人都记住了。
实践队员们纷纷发言:“我们将把‘两路’精神从史书中请出来,让它在公路、社区、数字云端继续发光。”
夕阳洒满小区广场,老人笑着用蒙汉双语说:“以前咱们靠肩挑背扛修天路,现在靠你们用笔、用智慧,把路修到老百姓的心里。”
面对青藏公路的方向,全体实践队员齐声宣誓:“以党员初心为灯,以‘两路’精神为舵,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