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楚馆寻踪观古韵,非遗访匠续文脉——经管学院“合启淮章”团队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题(三)

时间:2025-07-23     阅读:
为筑牢当代青年文化认知的根基,涵养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启淮章”团队成员开展了非遗文化专项活动。通过参观楚文化博物馆、拜访非遗传承人等,团队成员走出课堂、在实物与现场中直观触摸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
  楚馆寻踪:一眼千年,博物馆里读楚风
  团队首站来到淮南市寿县新城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该馆建筑设计彰显了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建筑理念,通过“瓮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了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设计手法。馆内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安徽楚文化陈列主要包括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寿县文明史陈列主要包括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
  踏入楚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一件件青铜礼器纹饰精美,见证着楚地“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漆器色泽温润,“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细腻工艺在展柜中静静流淌;还有玉器、竹简等文物,共同勾勒出楚文化“浪漫瑰丽、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藏着非遗技艺的基因。”讲解员的话语让大家意识到,许多传统技艺的根脉,正深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
  这既是一次触摸历史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场与千年文脉的深度对话。馆内的青铜器、漆器、竹简等文物,不再是课本里冰冷的名词,而是能让人直观感受楚地“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上下求索”的哲思情怀与“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的鲜活载体。这不仅能弥补课堂知识的局限,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文化认同——当看到楚人的智慧结晶在眼前绽放,当读懂“楚辞”的浪漫与青铜技艺的精妙同根同源,大学生会更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生生不息。同时,楚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家国情怀,也将化为激励青年学子探索未知、担当使命的精神养分,让他们在传承文化根脉的自觉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紫金石语:方寸砚台中的匠心与山河
  活动中,团队成员们还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了关于紫金石砚与紫金石刻、大鼓书的相关知识。紫金石砚与紫金石刻制作,从采石时辨别石质纹理的“火眼金睛”,到雕刻时依势造型的“妙手匠心”,每道工序都藏着传承人的坚守。在工作室里,老师傅握刻刀如执笔,沿着紫金石天然肌理游走,将山水、花鸟化作砚上灵动图景,把“因材施艺”的祖训,具象成一方方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砚台与石刻。对于团队成员而言,亲手触摸紫金石,感受其滑如凝脂的触感,聆听工匠讲述“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创作思路,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从紫金石砚的细腻匠心,到紫金石刻的铿锵刻痕,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传承的力量。这力量教会我们:传承不是守旧,是带着敬畏与创新,让老技艺跟上时代的步伐。
  非遗传承人邱老师在访谈中感慨,愿意投身传统工艺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工艺品需求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让非遗技艺的传承雪上加霜。针对邱老师提出的“年轻匠才短缺”等问题,团队成员提出了“互联网+”、电商宣传、将传统技艺融入校园教育等建议,希望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智慧。团队成员愿以青春之姿,做紫金石艺传承的“摆渡人”,让千年石韵,在新一代的守护与讲述中,继续流淌在文化长河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鼓板传声:方言大鼓书的活态课堂
  在与大鼓书非遗传承人魏老师的交流下,团队成员领略了大鼓书以方言说唱的地方特色,方言与鼓板的融合,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访谈中,非遗传承人魏明华老师与李勋老师谈到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之艰,团队成员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这一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成员提议通过教育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热爱这些传统技艺,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提高当地非遗文化的知名度,让这些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次非遗探访交流活动,是一次近距离触摸地域文化根脉的旅程。团队成员对淮南地域非遗文化体系有了更清晰认知,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增强,将会贡献更多的的青春力量,让淮南地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彩,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陈爽
作者:陈爽     来源: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启淮章”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