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嘉职院学子暑假社会实践风采展:“湖颖深耕 砚兴乡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7-24     阅读:

为纪念“红船精神”提出二十周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红船育人文化节”为载体,组织开展2025年“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田野乡间、深入基层一线,在“大思政课”中感悟使命担当,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建设者。

“田野评乐”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

文化与旅游学院“田野评乐”乡村振兴促进团以“湖颖深耕 砚兴乡韵”为主题,赴善琏镇及周边村落开展暑期调研实践。团队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文旅融合、乡村产业转型等重点方向展开深入走访,因地制宜选准平乐村产业转型突破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湖笔研学寻古韵,善琏非遗焕新生

在善琏镇中国湖笔文化馆、蒙公祠以及湖笔生产车间,实践团队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与专题讲解,深入了解湖笔的制作工艺流程、历史渊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湖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善琏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几代工匠的匠心传承与地方发展的历史记忆。在文化馆内,团队成员细致观摩笔毫选料、装套成型等传统工艺,切身感受到非遗技艺“精、巧、细、严”的标准要求与艺术张力。在湖笔厂区,与一线工匠的交流更让学生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产业、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融合。

港南笔道引韩客,缫丝古艺传非遗

港南村在传统湖笔制作和养蚕缫丝中焕发振兴活力。调研中,团队了解到当地湖笔工厂产品远销韩国,但青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成为发展瓶颈。此外,养蚕基地受政策调整影响出现缩减,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团队成员结合蓝莓种植与亲子旅游的发展案例,提出“文化+农业+研学”联动的新思路。同时指出港南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文旅融合尚需夯实支撑。调研建议从提升基础设施入手,逐步引入文化创意与生态农业内容,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百年樟香融秀桥,塘间鱼虾富民生

在宏建村,百年樟树、秀才桥、养羊场、鱼虾塘等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多元可能。调研中,团队与私人养殖户深入交流,探讨产业合作模式与生态农业转型。养殖场通过粪肥还田实现资源循环,体现出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村中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交相辉映,实践团队建议以点带面,将分散景点整合串联,打造“生产+观光+研学”三位一体的水乡田园综合体,激发乡村整体旅游吸引力与业态联动效能。

 

盘扣结缘传古礼,垂钓兴村筑新基

在观音堂村,团队走访文化旅游公园、稻也露营地、数字盘扣坊等项目,见证该村在生态、文旅、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形成了集休闲度假、非遗体验、健康运动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图景。成员纷纷表示,观音堂村的发展较为成熟,旅游赋能模式已趋稳定,未来可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深挖文化内涵,构建差异化特色优势。

礼堂薪火燃乡志,公园绿韵养民心

平乐村成为本次实践团队最终确定的重点帮扶对象。调研中,团队深入走访稻田水网、农业展示馆、王氏农庄、文化礼堂等地,了解其在农业数字化、绿色灌溉、农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王氏农庄“养殖+餐饮”一体化经营模式吸引众多游客,文化礼堂内红色文化宣传与革命文物展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成员张雅楠表示:“平乐村要坚持原有特色,挖掘本土资源,打造可持续的振兴样板。”

 

实践尾声,团队在平乐村会议室组织召开座谈会,与村干部共同梳理调研成果,围绕村庄优势资源、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展开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平乐村具备优良的发展基础,应立足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

 

团队负责人余如萍说:“我们将把多村调研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带到平乐村实践中来,汇聚青春智慧,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场实践之行,是一次思想淬炼;一次基层调研,是一课使命教育。嘉职院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回应时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火热的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积蓄力量,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图文:田野评乐团队      指导老师:丁曼,吴玉婕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