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创新转化路径, 2025年7月5日至19日,由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组成的“星火乡研”实践团前往河北省霸州市胜芳古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省情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这座千年古镇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与现实困境,为传统商贸文化传承与创新寻找可行路径。
一、前期筹备与部门对接:搭建调研基础
实践团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包括梳理胜芳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设计调研方案和问卷内容等。抵达古镇后,团队首先与负责文化旅游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当地部门取得联系,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了当地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工作人员提到,胜芳古镇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规划不够合理,交通不太便利,停车场也比较少,给游客出行带来了不便,同时古镇卫生环境较差,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关于这些问题有专项管理人员执行计划,目前此计划处于研究阶段暂未执行。资金短缺也是一个问题,制约了一些文化项目的推进。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了这些情况,并与工作人员探讨了当地正在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
图为实践团队与当地工作人员关于胜芳古镇现状进行交流。
通讯员 胡鑫宜 摄
二、实地走访:多维度触摸古镇发展脉搏
与当地部门交流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古镇的各个区域进行实地调研。成员们走进古镇的核心景区、非遗展示区、特色商业街等地方,与游客进行交流,邀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古镇的印象、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以及对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的看法。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注重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游客交流,包括首次来古镇的游客和多次来的游客,以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反馈。
图为实践队员与游客交流并进行填写调查问卷。通讯员 李卓珩 摄
在非遗展示区时,调研小组走进了非遗文化小院,向小院的老师了解到许多非遗传承,还在老师的教导和带领下亲身体验了非遗拓印和非遗漆扇的制作。古镇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如清代住宅张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杨家大院,且古镇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胜芳花会、胜芳灯会等多项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活动,在节假日有群众自发举办的非遗表演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非遗拓印。通讯员 李卓珩 摄
三、信息梳理与建议构思:凝聚调研智慧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召开总结会,将收集到的信息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区参与”分类梳理。分析发现: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客流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游客体验;文化产品停留在“展示”层面,未能形成消费闭环;村民参与多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创造的能力与渠道。
在信息梳理与建议构思层面,聚焦研学维度,从调研反馈可知,当地虽有适合开展自然观察、民俗探究等研学活动的资源基础,但因基础设施跟不上、没系统规划、服务不到位,导致游客需求难以满足。对此,可先从完善基础设施所必需的硬件入手,同时把保护理念融入景点中,让资源潜力转化为资源价值,为景点积攒人气。
四、实践总结:文化赋能的基层探索启示
此次胜芳古镇之行,“星火乡研”实践团通过与当地部门、游客、商户和村民的广泛交流,对古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和发现,为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让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通讯员 :燕京理工学院星火乡研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