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研究生服务实践团走进莆田涵江:对话“漏头经验”亲历者,昆虫科普传承薪火播撒新知

时间:2025-07-24     阅读:
  
  7月22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服务实践团走进涵江区漏头村与卓越校外托管中心,通过采访历史亲历者、开展昆虫科普、展示实践成果等特色活动,架起跨越六十载的传承之桥,在新老对话与知识传递中彰显传承的力量。这场连接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的接力,生动诠释了“漏头经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播种:科普点燃昆虫启蒙火种
  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涵江区卓越校外托管中心,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昆虫科普课。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昆虫的两面性”为切入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释昆虫在生态、经济中的双重角色,既讲解了有的昆虫作为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介绍了作为益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们辩证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随后,通过图片对比、特征解析等方式,成员们细致讲解了易混淆昆虫的辨识方法,带领孩子们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同时设置了“昆虫知识大闯关”趣味问答环节,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科普读物,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科普课后的互动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实践团成员组织孩子们开展3D昆虫主题拼图游戏,在动手拼合中加深对昆虫形态的认知;同时现场进行昆虫糖画制作,用融化的糖浆勾勒出蝴蝶、甲虫等造型,让孩子们在品尝甜蜜的同时,感受传统非遗与自然知识的融合。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昆虫形态与功能的理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埋下了探索自然的兴趣种子。
  图1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同学们进行昆虫科普 薛煜凡 供图
  图2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同学们完成昆虫糖画制作 薛煜凡 供图
  图3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涵江区卓越校外托管中心学校师生与合影 薛煜凡 供图
  总结:科技文创双轮驱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
  下午,实践团成员向涵江区漏头村“两委”进行专题汇报,分享近期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创新成果。团队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路径提出系列方案,为漏头村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汇报中,实践团首先聚焦当地农业核心产业,详细介绍了针对荔枝、龙眼等特色果树的病虫害调研结果。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样本采集与数据分析,精准梳理出当前影响果树生长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防治措施,涵盖生物防治、绿色农药应用等适配乡村实际的技术方案,为保障特色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更引人关注的是,实践团重点推介了为漏头村量身设计的文旅IP形象“荔龙宝”。该形象深度融合当地特色:以荔枝、龙眼果实形态为主体造型,巧妙融入漏头村标志性南洋建筑红砖古厝的元素风格,既凸显了“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又承载了村落的历史文化记忆,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地域符号的碰撞让IP形象兼具辨识度与传播力。基于“荔龙宝”IP,实践团进一步提出农产品包装升级计划与研学路线开发方案,建议通过IP赋能提升荔枝、龙眼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串联红砖古厝、农耕遗址等资源,打造“农业+文化+教育”的融合业态。“这些创新思路切中漏头村发展需求,荔龙宝系列文创将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新名片。”漏头村党支部书记许建隆对实践团的成果给予高度认可,认为团队的建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此次汇报不仅是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的具体实践,更彰显了“薪火传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延伸。
  图4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梧塘镇领导介绍“荔龙宝”IP形象 薛煜凡 供图
  寻访:一枚印章见证半农半读、“漏头经验”形成的岁月
  实践团还拜访了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共同生活工作、“漏头经验”形成过程中的亲历者许老先生。年过八旬的许老先生曾见证老一辈福农人在漏头村开展的“半农半读”实践,这段历史最终凝结为影响深远的“漏头经验”。交谈中,许老先生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当时他擅长雕刻印章,常为乡亲们免费刻章,分文不取,其中就包括为谢联辉院士雕刻的一枚印章。这份无偿付出的热忱,正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此外,许老先生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孤本书籍,这些泛黄的书页不仅承载着上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探索求知的记忆,更见证了“漏头经验”中“实践出真知”的核心精神,实践团成员边听边记,用影像、文字与录音完整留存这段珍贵记忆,为后续“漏头经验”史料整理积累第一手素材,同时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研人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图5图为许老先生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自己珍藏的孤本书籍 薛煜凡 供图
  从一枚印章到一块糖画,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用专业与温度诠释了“薪火不息、代代相传”的青春誓言,实践团以走访追溯历史,用科普连接未来,既让“漏头经验”中的奋斗精神与奉献情怀得到传承,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的窗口。下一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以“薪火传耕”为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传递知识、延续精神,将科学精神播撒给下一代。
 
作者:李秀婕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服务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