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安韵社会调查实践团以"溯源两山文明,践行生态之路"为主题,来到了美丽的安吉余村探访,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实践任务。在两山理论的提出地余村,通过参观余村的景点和采访当地居民,小队成员深刻的领悟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力量,见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融图景,也明晰了当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参观余村
刚抵达实践地,大家就在余村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余村的主要景点,踏入安吉余村,仿佛闯入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沿着余村绿道一路向前走,远处山峦叠翠,如青黛屏风矗立,似在守护这片世外桃源。脚下,溪水清澈见底,碎石与游鱼相映成趣,水流潺潺。在余村讲解员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余村地处天目山北麓,面积4.8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只有280户约1080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曾分别于2005年和2020年两次来到余村,见证这里从生态严重破坏的“矿山村”蜕变为绿水青山环绕的“幸福村”。随后,大家跟着讲解员参观了两山石碑,两山会址,还在余村电影院观看了纪录片,通过今昔对比,小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确性。

采访"石头爷爷"
随后,安韵小队成员前往两山文创阁,拜访了这里的店主葛元德爷爷。这位老矿工抚摸着店内一块斑驳的矿石样本,向队员们生动描述了当年粉尘蔽日、下矿如搏命的艰辛岁月。他回忆了过去“靠山吃山”模式下的生产场景,以及环境恶化对生活的影响;也分享了转型初期的犹豫与尝试,直至如今通过石头雕刻、盆景创作实现生活与事业的新平衡,其个人职业转型恰是余村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微观缩影。让冰冷的废石重获艺术新生,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鲜活例证。

拜访春林山庄
实践队成员接着来到一个挂满红灯笼的农家院,“春林山庄”的牌匾泛着丝丝金光。这里是村民潘春林的家,也是余村转型后村民开的第一家农家乐。2020年3月,习总书记就是在这里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农家乐经营情况和白茶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亲切地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实践队成员在与潘春林和她妹妹潘春莲的谈话中了解到,在以前余村村民就是"早上起来有活干,能够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只要不在矿场上受伤了,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矿山水泥厂关停之后,余村也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之中。两山理论提出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老百姓的开拓,党员的带领,余村阻止了当时的这种困境,大家积极开农家乐,民宿等,发展新产业,经济迅速发展,也使老百姓坚定了走生态之路的信心。


开启"巡山"之旅
在春林山庄享用完中饭后,大家又马不停蹄的前往另一位村民——汪苗青的家里。大家通过和他的深入交流了解到,汪爷爷原本是余村矿山的一名“炮工”,还因为爆炸事故受过伤;在余村走上绿色发展转型道路后,他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从矿山的粉尘漫天到竹林的绿意盎然,他的人生轨迹与余村的生态变迁深度交织。如今看着游客为清新空气赞叹、村民在公园般的环境中生活,他真切体会到生态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随后,大家同汪爷爷一起前往附近的竹林,和他一起开始一段"巡山之旅",在上山的路上,大家对周围的美不胜收的环境赞叹不已,同时切身体会到了一个护林员的日常。汪苗青和余村村民用双手守护绿水青山,也在这过程中收获了生态红利,这种双向奔赴的实践,让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实践总结
通过在余村的参观和对余村村民的采访,实践队员们见证了“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乡村蝶变,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蕴藏着巨大发展动能,青年在绿色发展中大有可为。队员们将把实践所见所思转化为学习动力与行动自觉,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