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长安大学实践团队走进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史馆,深刻感悟到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生态迁徙史诗。

【迁徙凭证】一座纪念碑与三百个手印
入口处的移民纪念碑以青铜牦牛脊背为基座,顶托2004年搬迁时的村落原貌微缩沙盘:19顶黑帐篷散落在草甸,与今日白墙蓝顶的安居房形成残酷对照。展墙镌刻着318户牧民的手印拓片,藏文签名旁标注汉语释义,即“扎西顿珠:用离开守护水源”。电子屏循环播放搬迁影像:老人跪别神山时,将一捧草籽埋进迁居地的花坛。
【冻土密码】冰针模型与生态账本
展厅中央的冻土带地质剖面模型惊心动魄:透明冰层中封存塑料袋、易拉罐,警示“百年不腐”的生态创伤。与之相对的数据记录着觉醒:2016:回收青藏公路沿线垃圾1.2吨。2024:氧气罐艺术墙落成,村民年兑换粮油超8万元。
【新生图谱】从马鞍到光伏板的能源革命
生活史展廊陈列着被时代淘汰的物件:
蒙尘的牛皮马鞍(标签:搬迁前主要交通工具) 锈蚀的煤油灯(标签:2004-2010年照明工具) 尽头墙面突然亮起,屋顶光伏实时发电数据屏跳动红光:“今日发电量:172kW·h,相当于减少燃煤55公斤”。一组对比图震撼人心:搬迁前妇女背冰取水的佝偻身影,与今日藏族女孩拧开水龙头时飞溅的水花。

【两路印记】道班铁锹与护源公约
“天路精神”展区揭示生态守护的基因源头:1954年道班工人使用的鹤嘴锄(借自青藏公路博物馆)以及2020年村民签字的《长江源护源公约》手写稿,泛黄纸页首条墨迹尤重:“守护天路洁净,就是守护长江血脉”。展柜下方,印有“军民一家”的现代垃圾清运车模型静静陈列,六十年前保通工具,已成今日清源利器。
回望建筑外墙,太阳能板拼成的藏汉双语标语在雪光中昭示:
“我们迁徙,是为了让长江永远不必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