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广航学子三下乡:青春普法润渔乡,知行实践助振兴

时间:2025-07-25     阅读:
     渔乡底色:实践初心与使命
  为响应“海洋强国需法治护航”的国家号召,破解沿海渔村普法难题,助力乡村振兴。7月,广州航海学院知行法治实践队奔赴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灯一村,开展以“法治赋能渔乡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青年之力为这片依水而居、“靠海吃海”的渔村注入法治活水。
  灯一村作为传统渔业向半城镇化过渡的典型村落,既保留“沿河散居、塘基交错”的渔村肌理,也面临法律认知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挑战。实践队入村后,开启多维调研,探寻渔乡发展实况。
 
  踏浪而行:多维调研绘实况
  7月5日,队员们先走访丰宏水产等企业,发现随着渔业发展,早期违禁药品问题已消弭,新政策适应率逐步提升,行业规范渐趋澄澈。同日午后,队员们深入灯一村,通过入户走访与问卷调研,了解到村民法律意识存在“短板”:近八成渔民对禁渔期具体规定了解不充分,超六成渔船手续存在不全、不清楚或未办理情况,对海洋环保法律边界认知模糊,部分村民觉得“偶尔向海里扔垃圾、倒污水没关系”;在纠纷解决上,多数村民习惯找老人、村干部调解,选择法律途径比例低,依赖传统人情调解易使纠纷反复,难以从根本上维护权益,凸显强化法治宣传、引导依法维权的紧迫性。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丰宏水产经理交流。马嘉蔚 供图
  实践队还探寻当地文化脉络,探访赵氏祖祠,从蚝壳墙纹路品读宗族治理智慧;走访华侨展馆,于侨胞故事中品味契约精神传承。与村委座谈时,明晰发展瓶颈:集体经济中鱼塘发包占比突出,村干部身兼数职,法治宣教受语言和认知差异制约,且近八成村民对国家补贴、渔村发展政策知晓度低,政策红利触达需提升。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灯一村村委对接人开展座谈会。马嘉蔚 供图
 
  知微见著:成果与症结共现
  调研中,渔乡产业、法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肌理与症结渐次显现。产业上,海鲈养殖规模可观,但加工转化率不足,产业链待拓展;法治上,渔民对自身养殖、打鱼等权利认知模糊,合同纠纷缺凭证、工伤维权无合同成常见痛点,仅25.8%的渔民明确知道权利受法律保护,33.8%认为“应该受保护但不清楚规定”;文化传承隐忧凸显,41.8%的村民认为老话、渔歌等传统文化“部分保留,有些已少见”,68.8%将“年轻人外出或无兴趣”列为文化消失主因,不过46%的村民觉得渔歌、出海习俗中藏有与法律相通道理,为文化与法治融合埋下伏笔。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进村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许恺烨 供图
 
  靶向施策:创新举措破困局
  针对调研发现的症结,实践队开出“法治+文化”良方。产业端,建议搭建农业保险与应急技术联动体系,对接农业部门打造“水质-品种-病害”全链条服务,筑牢养殖塘“防护网”,回应渔民生产安全需求;治理端,推动“三资”平台信息公开,借政务电子屏晒集体资产分配,引入专业人才激活文旅融合,以透明化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普法创新上,紧扣村民认知习惯,因超六成村民觉得用老话、故事讲法律更易理解,近七成认可传统故事讲法效果,拟将《渔业法》融入渔歌韵律,制作“乡音普法微视频”,开发水上婚嫁主题法治文创,让法律“听得懂、记得住”,还通过小红书等开展普法试点,设计趣味普法文创、首创普法研学路线,促进普法教育走深走实,同时响应国家政策推进文旅融合。在长效机制建立上,针对城乡二元分化背景下普法资源供需错配等问题,提出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纵向贯通机制,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量化横向责任,创新祠堂议事、法律明白人培育、微信群普法等本土化载体,形成文化浸润、制度保障、技术赋能的协同生态,规划渔文旅普法融合等长期工程,构建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的普法发展新模式。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灯一村村委对接人在村委会正门前合影。熊宇凡 供图
 
  青春续航:振兴图景向未来
  十余日实践,队员们以“调研-方案-对接”闭环,为渔乡注入青春智慧,记录渔民对补贴政策的期盼,创建“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推动校地协同迈向实质步伐。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耕,深化自然村联动研究,推广“法治咸水歌”MV传播,力争“守法积分”纳入“民主法治示范村”评选,以法为笔、文化为墨,续写法治护航渔乡振兴的新篇,让灯一村的鱼塘与渔歌,浸润法治温度与希望。
作者:陈洁萱 黄煜芝     来源:广州航海学院知行法治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